开国上将张爱萍回忆彭德怀,展现其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这段回忆录的巨大影响力,源于它真实地刻画了彭德怀元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和平建设时期,他将全部身心倾注于强国富民的伟大事业。从朝鲜战场归来后,他主管军委日常事务,深感国家国防建设的紧迫性,多次强调百年来国家边防薄弱的现状必须改变。为此,他不仅委派张爱萍率领团队沿海勘测,部署防御工事,更亲力亲为,奔波于沿海各地,爬山涉岛,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身心俱疲。1958年秋,张爱萍向他汇报勘测情况,他忧心忡忡。此后,他又南下考察,甚至回到家乡湖南湘潭县乌石寨,虚心听取乡亲们的意见。即便在庐山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进言,即使身处逆境,仍坚持“国家兴旺,人民幸福”的信念,甚至在失去自由后,仍以化名致信周恩来总理,建议利用石棉矿渣生产磷肥,用于农业生产。
他对待苏联专家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坚定的立场。面对50年代中期苏联奉行的霸权主义,他态度坚决,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盲目听从。他对一些盛气凌人的苏联专家毫不客气,明确表示自己是主人,维护国家尊严。他痛恨那些墙头草式的人物,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以及那些阿谀奉承之辈。他始终坚持原则,敢于承担责任,1943年冬,在西北局财经会议上,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会议的铺张浪费行为;1945年党的七大之后,他勇敢地反驳了饶漱石对陈毅的非议。
1954年,张爱萍负责组织解放大陈列岛战役,这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作战方案获得军委和总参批准,然而在战役即将打响的关键时刻,却突然接到停止进攻的命令。毛泽东授权彭德怀决定。彭德怀在认真听取张爱萍的意见后,果断拍板,决定按原计划进行战斗,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始终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与战士们同甘共苦。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与部队同吃同住。在苏区,因敌人的封锁,部队缺盐,他带头与战士们共患难,坚决拒绝额外的生活补贴。1955年,他在烟台视察海防时,看到招待所摆满的烟酒糖果,便责令管理人员节俭,认为公款吃喝与为人民服务格格不入。
很多人误解他严厉,其实他只是对不正之风和不称职的干部毫不留情,对下属却关怀备至。长征途中,一次由于张爱萍的失误延误了军机,他并未责备,反而下令改进通讯联络制度,体现了他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对下属的体贴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