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可养不起30万骑兵,一匹战马一天要吃5公斤的草料和3公斤的豆子,战时大量消耗马力还得需要喂点盐和鸡蛋。30万骑兵保底得需要60万匹战马,一人双马,一匹平日骑乘代步,一匹上战场。而60万匹战马,一天就得吃300万公斤草料和180万公斤黑豆。 主要信源:(《简牍所见西汉马政》、《论唐代的马政思想》、《明代马政概述》) 古代打仗,要是没了骑兵,跟今天战场上缺了战斗机似的,那真是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 衡量一个王朝军队强不强,全看它的骑兵有多少本事。 骑兵靠战马撑着,就像人得靠两条腿走路,缺了一条就趴窝。 能当军马的马匹,多在寒冷地带养出来,像过去的热河、察哈尔,还有甘肃、凉州、河套一带,这些地方的牧场最肥美。 可中原王朝要丢了这些地盘,那麻烦就大了。 自己养马吧,得从老百姓嘴里抢粮食。 根据古人算的账,养一匹战马用的地儿,改种粮食能养活二十五个人,你说这值当不值当? 要么就是拿丝绸啥的去跟北边游牧民族换马,可那样的话,军队强不强大得看人家脸色,人家翻脸比闪电还快。 从商朝到清朝,这个问题一直没断过,各朝各代用不同法子应对。 商朝人就懂马的重要性了,搞出官方制度管养马叫“马政”,《礼记》里还记载这个词,指的是养马的规矩。 那时国王和贵族稀罕马,不光打仗用车,还拿它祭祀,派奴隶专门伺候。 往后到了秦朝,秦始皇把马当宝贝看待,朝廷在边塞搞大牧场,内地上建大马厩。 秦国律法《厩苑律》写明了,偷马要处死,比偷牛还严厉,这足见多重视。 汉朝初年马上续上这套规矩,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萧何定出《厩律》,专管养马。 吕后那会儿还防着马落到敌人手里,不准母马往外流。 汉文帝一度嫌养马费粮,想缩减规模,结果御史大夫晁错跳出来反对,汉文帝这才收手,还鼓励老百姓养马,养马户免劳役。 汉景帝更严格,军马不能随便出关,在边境扩大牧场。 所以汉朝骑兵猛得很,跟匈奴拼不输分毫。马政得持久搞,不然军队就没底气。 隋朝养马也不差,马场多放在陇右一带(甘肃、青海附近),常受吐谷浑骚扰。 隋文帝觉得麻烦,想改牧场种粮食,大将军贺娄子干上书劝阻,才保住养马业。 隋炀帝接着干,不光保留地盘,还在青海设新马场,马越来越多,他带五十万大军北上,十万匹马浩浩荡荡。 唐朝就真把马政当国家大事,朝廷设太仆寺总管,底下分乘黄、典厩、典牧和车府四个部门,管着六十多处大马场。 朝廷还从外国弄好马改良品种,像撒马尔罕的马又壮又劲道,康国那会儿就进贡好几千匹,西北马混了这血统,越长越强。 唐朝这套法子稳当得很,军队自然硬气。 宋朝就倒霉多了,燕云十六州那片好牧场让人占了,马源全靠换丝绸换绢布,数少不说,还动不动断供。 军队弱了去,连支正经骑兵都凑不齐。 宋神宗时,宰相王安石搞变法,推行“保马法”。 让河北、陕西那些地方保甲户养马,一户养一匹,政府贴钱或马驹,养马户能减税;还设保社制度,马死大家一起赔一半。 可保守派闹翻了天,新法没几天就废掉,法子落了空。宋朝军队吃了大亏,没马撑腰,抗外敌吃力了。 元朝呢,蒙古人自称天生骑马的,可祖宗室韦族早先马少牛多,后来学了突厥契丹的招才发达。 蒙古地盘占了天然便宜,水草肥的牧场多的是,驿站都带牧马地,养马业热火朝天,骑兵强得没话说。 朱元璋打天下时就为战马愁得睡不着,早年起兵就四处买马,元顺帝跑了也不够用。 当了皇帝更重视,洪武四年在答答失里营设郡牧监,派人专管牧养。 六年定出养马法,让老百姓合伙养马,江北五户一匹、江南十一户一匹;还建太仆寺在滁州,统归兵部管,有五个牧监近百马场。 太仆寺一立,明朝养马就走上正规。 明成祖朱棣更盯着紧,跟兵部刘俊说马是国富的根本;还向高丽讨贡马解决马源。 但到了清朝就倒退了,清廷不让汉人养马,黄河中下游和江淮马场糟蹋光了,清末废这规矩也补救不了,养马业废掉一大块。 历代法子好坏影响军队强弱,从商朝到清朝,马政这根弦紧不紧,决定王朝在战场上的命。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古代可养不起30万骑兵,一匹战马一天要吃5公斤的草料和3公斤的豆子,战时大量消耗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08 00:39:37
0
阅读:95
用户10xxx02
三十万骑兵需要养200万以上的马匹应为战马不是那个马都行的,而且马是消耗品需要更换,没有两百万以上的马匹规模不可能拉出来30万匹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