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尚不满18岁的高金年参军入伍,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进入朝鲜战场。当时

史迹趣闻集 2025-07-07 22:24:03

1951年,尚不满18岁的高金年参军入伍,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进入朝鲜战场。当时的高金年体重不过90斤,不符合参军的标准,但是满腔热血的他誓死想要保家卫国,于是将两块石头塞在衣服里,才过了参军的标准。 1951年初冬,一个叫高金年的年轻人报名参军。 那时他还不满18岁,瘦得体重连90斤的标准线都够不着。 小伙子一心想上战场,硬是偷偷往衣服里塞了两块石头压秤,这才被队伍接收。 新兵训练几个月后,他跟着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 朝鲜的山野寒风刺骨,前线物资缺得厉害。 美国人的飞机整天在天上转悠,把运输线掐得死死的,啥吃的用的都难送上来。 志愿军战士们一个冬天往往只有一双薄棉鞋、一件破棉袄顶着。 实在冻得不行了,能往身上盖把稻草都算暖和。最让高金年刻骨铭心的,是他带着五名战友去敌人山头侦察那回。六个人,怀里就揣着一斤炒面,靠着挖雪就着吃,愣是在冰天雪地里熬了三天。 提起炒面,那是刻在老战士骨子里的记忆。 当年那个炒面,跟现在饭馆里油亮亮的面条可半点不沾边。 它是把糜子、芸豆、玉米、青稞、甜菜根、小麦、大豆、高粱米这些粗粮,一股脑儿炒熟了,再连皮带糠磨成粉。 磨具大多是乡下石磨,磨出来粗剌剌的,混着草屑和路边的尘土,嚼到嘴里又干又呛,噎得人直翻白眼。要不是实在饿急了,没几个人愿意下咽。 可这玩意儿管饱啊,揣着方便,做起来也不费事,是那个艰苦年月里战士们活下去的命根子。 再看看战壕对面的美国大兵吃啥?人家分了ABC三个伙食等级。 A级能吃上热乎的牛排;B级配香肠熟食;最次等的C级,也顿顿是肉罐头配水果甜点、咖啡饮料。 每个兵每天三罐头肉、三罐头糖,外带巧克力当零嘴,香烟解解闷。 赶上过感恩节,烤火鸡、牛肉馅饼、水果蛋糕在阵地上冒热气。这活脱脱就是上战场度假的做派。 咱们这边,送一袋炒面上前线都难。车轮子不够使,路又给美国人炸得稀烂。 那时候,全中国上下都在拼了命支援。从东北到华北再到中南地区,老百姓家家户户灶头都不闲着,支起大锅炒炒面,连北京城的中南海里头都架起了锅灶,日夜不停地翻炒。 军事博物馆如今还存着当年留下的一小罐炒面,里头裹着多少老百姓的心血。 光有炒面不行,关键得送到前线战士手里头。 为了抢运这点口粮,全国动员起来的民工近200万人。 他们赶着大车、推着小车、肩扛手提,顶着美国飞机没日没夜的轰炸,硬是在炸不垮的运输线上往前闯。 到后来,连美国人自己都不得不认栽。1952年5月底,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在汉城向记者摊了牌:“虽然联军的飞机舰船拼了老命想掐断*的补给,可人家愣是扛过来了,把东西送到了前线,这简直难以置信。”这话里头,带着震惊也藏着佩服。 那些奔赴前线的战士,十之七八和高金年一样是十七八岁的毛头小伙。 揣着一把炒面,一把雪,在陌生的山野间奋战,护着朝鲜的老百姓,也守着中国千万扇家门后的平安。 彭德怀元帅后来总结得好:“过去洋人放几尊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好日子,如今算是一去不复返了。” 枪炮声远了,人还在。七十多个春秋过去,当年那个往衣服里塞石头的年轻老兵高金年,如今住在山东潍坊安度晚年。 2023年纪念抗美援朝停战70周年之际,潍坊当地政府部门多次登门看望,传递着那份不曾褪色的敬意。 有记者采访他,九十多岁的老英雄提起朝鲜的山,眼睛依旧有光。 他说:“炒面难咽,可有它才能活命。只要能守住阵地,再难咽也得咽下去!”这些朴实的话,透着当年那股拧折不弯的劲儿。 信息来源: 高金年人物报道 《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史料选编》 潍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官方慰问信息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炒面运动"》 范弗里特记者招待会实录

0 阅读:40
史迹趣闻集

史迹趣闻集

汇集趣闻,历史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