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前线打得最激烈那天,炮阵地上热浪滚滚,弹壳在地上烫得冒烟。炮筒连续发射,铁皮早就变得通红,一个不小心就可能炸膛。志愿军士兵唐章洪看着炮筒开始冒白气,后膛传出吱吱的焦味,汗往下流,心里却在犯嘀咕:再不冷却,炮要炸。 他一急,突然蹲下裤子,对准炮身就是一泡尿。就是这么一泡尿,救了整个阵地的炮,保住一组人命,还反手送了美军几百人上西天。 唐章洪当时年仅16岁,是重炮连的副炮手。入伍才半年多,从没打过这么残酷的仗。他跟的那门迫击炮,是部队里火力最猛的一门,关键时候指哪打哪。上甘岭战役刚打响,敌人从南山岭头连续发起进攻,密集炮火一天上万发,志愿军阵地连成一道血墙,尸体和弹坑交织在一起。炮兵阵地则是支撑整个防线的命根子,前线靠他们,后方靠他们,不炸膛、不哑火,就得不停轰。 连着打了七八小时,炮膛已经烧得发红。班长下令暂停,但前线急报不断传来,美军正组织第六波冲锋。如果这时候停炮,阵地上就得被冲垮。可炮太热,连掰开炮闩都烫手,冷却剂也早用完。有人提议撒尿降温,全班谁都不敢动,怕出事。唐章洪一咬牙,第一个冲上去对准炮膛来了一泡。热气“哧”地一声冒起来,白烟直冲天。大家愣住,他却甩了甩裤子就喊装弹。 炮没炸,也没哑,反而恢复了射击节奏。一轮齐射打出去,美军当时正从一处山腰聚集准备突击,被一轮火力精准覆盖,现场炸翻了天。尸体、碎土、断肢散了一地。这门差点废掉的炮,在最关键时刻挺住了,直接把那一波进攻打了回去。战场指挥部立刻表扬“炮一班发挥稳定”,但没人知道,是唐章洪的一泡尿救了全场。 接下来的几天,他成了连队的传奇。没几天,团里就给他记了一等功。后来战役总结时,师首长亲口点名他的事,说这是“临机处置、敢于担当”的典范。再之后,他被调去作训单位,专门讲战例,教新兵怎么应对高温炮身、战场突发情况。 但这事不光是个“笑谈”。上甘岭战役是整场抗美援朝里最惨烈的一役,志愿军死守3.7平方公里阵地,硬是顶住了美军几十万发炮弹、上百次冲锋。战壕被炸没了就用尸体填,山头被削了几米高,弹坑连成片。有时前一天炸完,第二天敌人填上尸体再冲,志愿军又得一轮轮反击。火力就是关键,尤其是炮兵。只要炮不断,阵地就能守住。 而炮兵阵地的命,就系在一根炮膛温度上。一炸膛,全班人全没。唐章洪当时的选择,简单粗暴,却精准有效,体现出的是一种临战本能和生死时刻的果断。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勇气,更不是每个人能在毫无训练、全靠直觉的情况下干出这种事。 战后不久,他的事迹传到军报,部队内部传成佳话。但真正写进记录的是战果:那一炮,确认击毙美军步兵上百名,直接瓦解了敌军一整梯队的突击节奏。等到美军发现炮火恢复,冲锋队伍已经被炸成零件,前沿阵地的火势没能压住,反而让志愿军完成反击。 之后唐章洪继续参战,打了几场硬仗,最终晋升班长,成为炮兵连的主力教官。他教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战场上脑子要快,命就在当下这一下。”没人会想到,这话来自一个用尿救炮的人,但正因为这样,他的言语才更有分量。 他退役那年,已经是炮兵连的技术尖兵,拿过不少荣誉章,也带出几批新兵。但他从不多说那泡尿的事,直到战友聚会才提一句,轻描淡写地说:“当时急啊,没别的办法了。” 这种“没办法”其实才是真正的办法。在生死一线、条件极端的战场上,任何一点判断、一点动作,都可能决定生死。唐章洪当时才16岁,却干了整个阵地没人敢做的事。 上甘岭后来被称为“英雄山”,被写进课本、拍成电影、列入国防教育,但很多细节被历史的书写淡化了。而唐章洪的故事,则以一种不那么庄严的方式被士兵们悄悄流传下来,成了战场智慧的代名词。 战争不只有热血和悲壮,也有这种说起来荒唐、做起来要命的小事。一个小兵的尿,不只是战术创新,也是一种倔强、一种担当。没有人规定战斗要多么英姿飒爽,关键是你敢不敢顶住,敢不敢动手。 那一泡尿救下的不只是炮和人,更是整个阵地的尊严。 而这,也正是上甘岭精神最真实的注脚。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