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从颜良手下救出公孙瓒,这么厉害的人,公孙瓒为何要同意他追随刘备而去呢? 19

国际大碗说 2025-07-07 20:47:56

赵云从颜良手下救出公孙瓒,这么厉害的人,公孙瓒为何要同意他追随刘备而去呢? 190年,袁绍联合关东诸侯讨伐董卓。然联军内部矛盾重重,不久便各自离散,转而相互攻伐。其中,袁绍与公孙瓒的矛盾尤为突出,双方为争夺冀州等地,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磐河之战中,公孙瓒被袁绍帐下的大将颜良追击,陷入险境。 演义中对赵云在此战中的表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称其 “挺枪跃马,直取颜良”,救下公孙瓒后又 “战不数合,刺死麴义”,大展神威。 就历史而言,磐河之战确有其事,但赵云在其中的具体作用,却没有演义中那样夸张。 赵云在投奔公孙瓒后,公孙瓒以调侃的语气说:“闻贵州人皆愿属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赵云正色答道:“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这番对话揭示了赵云的立场, 他追随的并非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能施行仁政、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势力,这为他日后的离去埋下了伏笔,因为公孙瓒并不是个仁义的主公。 《云别传》中写道:“时先主亦依托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 这表明,赵云在公孙瓒麾下时,便与同样依附公孙瓒的刘备相识,且二人关系颇为融洽。这种早期的交往,为赵云日后追随刘备奠定了情感基础。 公孙瓒早年凭借其勇猛善战,在北方边境屡立战功,逐渐成为一方诸侯。然而,他的性格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同时也是他失去赵云的重要原因。 从政治眼光来看,公孙瓒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他在与袁绍的争斗中,往往只注重眼前的胜负,而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和拉拢。 赵云作为一位有勇有谋的将领,其价值不仅在于战场杀敌,更在于他所代表的地方势力和军事才能。公孙瓒却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赵云始终未能委以重任。 《云别传》中记载,赵云在公孙瓒麾下时,“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这说明,赵云在公孙瓒那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般的骑兵将领来使用,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 公孙瓒的用人政策也存在问题。他过于依赖自己的亲信和宗族势力,对外部人才缺乏信任。 史载公孙瓒 “所宠遇者,类多商贩庸儿”,而对于那些有才能的士人,却 “或加迫害”。这种用人方式,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对公孙瓒望而却步,赵云自然也难以在其麾下找到归属感。 此外,公孙瓒在与袁绍的战争中,逐渐暴露出残暴好杀的本性。他在攻破城池后,往往 “坑杀降卒”,“发掘坟墓”,这种行为严重丧失了民心。 赵云当初投奔公孙瓒,是希望他能施行仁政,而公孙瓒的所作所为,显然与赵云的期望相去甚远。 与公孙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虽然在早期势力薄弱,多次寄人篱下,但他却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成为了吸引赵云等人才的重要原因。 刘备向来以仁德著称,他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善于团结各方力量。在与赵云相处的过程中,刘备展现出了对赵云的尊重和信任。 《云别传》中记载:“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如骨肉。” 这种亲密的关系,让赵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 刘备不仅重视赵云的军事才能,更认可他的政治理念。赵云渴望能有一位明主施行仁政,解救百姓于水火,而刘备正是以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为己任,其政治目标与赵云的理想高度契合。 在跟随刘备的过程中,赵云看到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这使得他对刘备忠心耿耿。 此外,刘备在用人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他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将领的特长,让他们各尽其能。 对于赵云,刘备不仅让他参与军事作战,还让他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这体现了刘备对赵云的高度信任。这种信任,进一步加深了赵云对刘备的忠诚。 在当时的乱世背景下,人才的流动是一种普遍现象。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天下,纷纷招揽人才,而人才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主公。赵云离开公孙瓒,追随刘备,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选择。 公孙瓒同意赵云离去,也有其自身的考虑。当时公孙瓒正忙于与袁绍的战争,赵云的离去对他来说虽然是一种损失,但并没有对他的军事力量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此外,公孙瓒可能也意识到,强行挽留只会适得其反。不如顺水推舟,同意赵云离去,还能落下一个 “成人之美” 的名声。 赵云追随刘备后,为建立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在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骑救主,在平定益州、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赵云也都有出色的表现。 公孙瓒失去赵云,让他在与袁绍的战争中更加被动。最终,公孙瓒在与袁绍的决战中失败,自焚而死。 而刘备得到赵云,无疑是如虎添翼。 参考资料:《三国志》与《后汉书》

0 阅读:18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