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看望外婆向振熙,问她有什么要求,向振熙却说“我只要10万元。” 1950年,毛岸英风尘仆仆回到湖南,看望年近八旬的外婆向振熙。寒暄之后,他轻声问她有什么心愿。谁知,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却淡淡地说:“我只要10万元。”10万元,在当时不过是旧币,折算下来也就10块钱左右。 向振熙,1870年生在湖南平江一个书香门第,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有点底子。她从小知书达理,性子聪慧又温和。1888年,18岁的她嫁给了表弟杨昌济。杨昌济是个有抱负的教育家,一心想通过教育救国,婚后常年在外奔波,家里的大小事全落在了向振熙肩上。她得伺候公婆,带孩子,还得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她从没抱怨过一句。 1903年,杨昌济跑去日本留学,留下33岁的向振熙一个人撑着家。那时候,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杨开智和杨开慧,住在板仓村。村里路泥泞,生活条件差得不行,日子过得艰难。1906年,湖南发大水,江水漫上来,老百姓流离失所。她看不下去,和邻居一起把家里不多的粮食拿出来分给灾民。这件事对小杨开慧影响特别大,从小就让她懂得帮人一把的道理。 1908年,她送杨开慧去杨公庙的小学读书。学校条件简陋,光线暗,桌椅破,但她还是鼓励女儿好好学,培养她独立倔强的性格。1913年,杨昌济从日本回来,全家搬到长沙,她继续支持丈夫搞教育事业,还常跟毛泽东这些年轻人聊想法。1920年,杨昌济病逝,家里经济一下子垮了。她精打细算,硬是撑着让孩子们继续上学。那年,毛泽东弄文化书社缺钱,杨开慧提议用父亲的奠仪费支持,她二话不说掏出仅有的银元,拿去帮了革命。 杨昌济走后,她跟杨开慧、毛泽东住一起,帮着带毛岸英兄弟。她对孙子们特别慈爱,毛岸英后来回忆,小时候外婆的疼爱是他最暖的记忆。1930年,杨开慧被捕牺牲,她忍着悲痛,按党的安排跟儿媳一起把毛岸英兄弟送到上海交给毛泽民。她自己跟外孙断了联系,心里老惦记着,但从没垮过。那时候,她已经60岁了,可还得硬撑着过日子。 她这一生,真的是把啥都给了家庭和革命。年轻时挑起家担子,中年时支持丈夫和儿女,老了还惦记着下一代。她的韧性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熬出来的。 1950年,向振熙80岁了。那年4月是她八十大寿,毛泽东忙着国事回不去,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她,就让毛岸英带着人参、鹿茸、衣料和一封信回去探望。毛岸英接到任务,从北京赶到长沙,一路颠簸,带着父亲的心意去看外婆。 向振熙那时候已经满头白发,日子过得简单。她身体还硬朗,但眼神里带着岁月的痕迹。毛岸英到了她家,拿出信读给她听,信里满是对她的敬意。她接过礼物,笑得挺开心,拉着毛岸英聊起过去。聊着聊着,毛岸英问她有啥心愿。她叹了口气,说:“伢子,我只欠邻居10万块钱,帮我还了吧。” 这10万元是旧币,1950年那会儿,币值贬得厉害,10万块也就值10块人民币左右。毛岸英一听,心里估计五味杂陈。一个80岁的老太太,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到头来就提了这么个要求——还邻居的债。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她这辈子都想着别人,连这点小债都挂在心上。毛岸英赶紧掏钱给她,她却先让他坐下,陪她多聊会儿。 这事让毛岸英特别动容。外婆的愿望这么简单,却透着她一贯的为人——不贪不占,心里老装着别人。他还顺道去板仓给母亲杨开慧扫墓,又走访乡亲,感谢他们当年的照顾,也看看村里啥情况。那一刻,他可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外婆和母亲的坚韧是怎么影响他的。 1950年11月,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年仅28岁。消息传到向振熙耳朵里,她难受得不行,整个人像是被掏空了。她那时候80多岁,坐在屋里,攥着毛岸英小时候留下的东西,眼泪止不住。她这辈子送走了丈夫、女儿,现在又送走外孙,可她还是没倒下。 后来,她继续在长沙生活,当地政府和乡亲们都很敬重她。毛泽东也没忘了她,每逢她生日都寄去祝福和礼物。1960年,她90岁生日,毛泽东让人捎去200块钱,她感动得直说:“毛主席忙成那样,还想着我,真是难得。”她叮嘱家人别乱花,留着用在正地方。 1962年11月15日,向振熙在长沙去世,享年92岁。她走的时候手里攥着杨开慧留下的银锁,眼神望向远处,像是在找啥。杨开智把消息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寄了500块钱,建议把她跟杨开慧合葬。墓碑立在板仓,上头写着“杨开慧烈士之墓”,下面有毛泽东的题词:“杨老夫人与开慧烈士同穴”。这墓碑不光是纪念她们,也是对她们一辈子奉献的肯定。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2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