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廖耀湘听说新22师,有一个女兵活着走出野人山,他很激动,不仅亲自接见她,向她敬礼,还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做客!
1942 年深秋,一封加急电报被送到印度兰姆伽基地的英军医院。
收件人是新编第 22 师师长廖耀湘。这位被称作 “丛林之虎” 的将领,一向沉稳冷静。但当他看到电报内容,却猛地站了起来。
电报上的文字不多,却字字如雷:“新 22 师卫生员刘桂英,唯一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已抵达基地。” 廖耀湘盯着电报,三个月前从缅甸撤退时的惨烈场景,不受控制地在脑海中重现,眼眶也渐渐发热。
而此刻,电报中的主人公刘桂英,正独自躺在医院的铁架床上。身上的军装,被野人山的瘴气熏得发黑。裸露的脚踝上,密密麻麻全是蚂蟥叮咬的疤痕。
廖耀湘带着副官走进病房。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疼不已。曾经在同古战场上,背着急救包穿梭于枪林弹雨的姑娘,如今瘦得脱了形。
见到他们到来,刘桂英挣扎着想要起身敬礼:“报告师长,刘桂英向您报到!” 廖耀湘赶忙按住她的肩膀。
接着,廖耀湘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 郑重地敬了个军礼:“刘护士,我代表全师向你致敬。”
病房里瞬间安静下来。副官红了眼眶,医护人员也停下手中的工作,注视着这一幕。
廖耀湘的这一致礼,背后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因为他太清楚野人山意味着什么。
三个月前,他带领新 22 师突破日军封锁,向印度撤退。一路上,他亲眼看着无数战士倒在了野人山边缘。而刘桂英,一个女兵,竟然独自活着走出了这片 “绿色地狱”。
要知道,刘桂英能走到这一步,背后的故事远比想象中更惊心动魄。
1942 年 3 月,22 岁的刘桂英从湘雅医院护理班毕业后,瞒着家人报名参加远征军。长沙城万人空巷的送行场面、新 22 师作为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的装备配置,以及留法名将廖耀湘的带领,都让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然而,真正的战场,远比想象中残酷得多。 同古保卫战中,日军天天轰炸,野战医院伤员不断。
刘桂英跟着护士长胡珊穿梭枪林弹雨,用磺胺粉处理伤口、用绷带包扎。当她强忍着恐惧为腹部中弹、肠子外漏的士兵缝合伤口,直到天亮才发现白大褂被鲜血浸透时,胡珊护士长 “战场上没有男女之分,只有生死之别” 的话语,让她迅速成长。
但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三个月后,远征军被迫撤退。刘桂英和另外四名女护士,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跟着大部队走进了野人山。
谁也没想到,野人山的恐怖超乎想象。进入野人山第三天,粮食断绝,刘桂英只能挖苦涩的野芭蕉根充饥;第七天,她与何珊找水时遭遇山洪被冲散,眼睁睁看着战友消失却无力营救;途中战友孙月霞因疟疾离世,临终前嘱托她 “一定要活着回去”。
在长达三个月的跋涉中,她用尿液消毒伤口、用树枝驱赶蚂蟥,跟着战士白骨辨路,甚至啃食树皮充饥。
多年后她仍含泪回忆:“路上常看到上吊的战友,但我们连把他们放下来的力气都没有。”
皇天不负有心人,转机终于出现。1942 年 9 月的一个清晨,奇迹终于出现了。刘桂英拖着肿胀的双脚,翻过一座小山。突然,她看到了五颜六色的帐篷。
“是盟军的补给站!” 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大喊,随后便晕了过去。等她醒来时,已经躺在印度的医院里。而新 22 师的花名册上,她的名字早就被标记成了 “死亡”。
刘桂英的传奇经历,也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廖耀湘得知消息后,立刻做出两个决定:一是亲自给刘桂英颁发 “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二是邀请她到家里做客。
在师部的平房里,廖夫人黄伯容炖了鸡汤。吃饭时,廖耀湘很少见地说起往事:“当年在法国军校,教官说中国士兵没有荣誉感。但你让他们知道了,中国女兵的骨头比钢刀还硬。”
这一次见面,不仅是荣誉的授予,更是新生活的开始。 这次见面,彻底改变了刘桂英的人生。
在廖耀湘的安排下,她和同样幸存的男友,在兰姆伽举办了婚礼。著名画家叶浅予专门从重庆赶来,为她画像。这幅《野人山幸存者》,后来成了抗战美术的经典之作。
1943 年,刘桂英生下女儿。抗战胜利后,她退伍回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但命运的波折并未结束。
1962 年,因为曾参加国民党军队,她被下放到安徽农村劳动。
好在,正义虽迟但到。 直到 1990 年,她才得到平反。90 岁的刘桂英终于能挺直腰杆,骄傲地说:“我是中国远征军的女兵。”
2021 年,101 岁的刘桂英在合肥离世。临终前,她把珍藏的勋章和叶浅予的画像交给孙女,嘱咐道:“记住,我们不是为了勋章而战,是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欺负。”
刘桂英的故事,是一个弱女子在绝境中,迸发出钢铁意志的传奇。廖耀湘的敬礼,不仅是对她个人的敬意,更是对所有在野人山战役中牺牲将士的致敬。
在民族危亡时刻,每个中国人,都能成为英雄。
用户10xxx04
真正的巾帼英雄!致敬远征军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