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人开始“破防”了: 近期,有人注意到:印尼并未采购中国装备,泰国也选择绕

鉴国际者 2025-07-07 09:38:28

最近有些人开始“破防”了: 近期,有人注意到:印尼并未采购中国装备,泰国也选择绕开中国,连一向被视为“铁杆盟友”的巴基斯坦都将军舰订单交给了土耳其。这引发了一些质疑:难道中国在国际军贸市场被“冷落”了吗? 但如果你把这当成挫败,那就低估了中国军工发展的战略定位。 中国发展国防工业,从来不是为了去做“军火商”的生意。出口是次要的,原则才是根本——该卖的会卖,不合适的宁可不赚一分钱。 就拿印尼和泰国来说,看似买了“高端货”,印尼选择了法国“阵风”战斗机,泰国则向瑞典下单,这表面是技术考量,实则更像是一次外交“选边”。花大价钱买先进平台,目的并不全是战斗效能,更是出于政治交换的考虑,属于“买技术送立场”。 至于巴基斯坦采购土耳其的MILGEM军舰,其实更多是为了实现防务多元化。通过分散采购来源,不仅能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还可以增加在谈判中的回旋空间,甚至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从平台能力看,巴海军本就偏轻型,论综合性能,土方舰艇未必优于中国的054A。 但核心问题不是“谁没买”,而是“谁配得上买”。 中国向外出口武器,首要标准不是对方出的价,而是对方是否是一个“靠得住的买家”。像伊朗这种长期被打击的对象,一旦买了装备却无法保护自己,反而可能成为中国技术泄露和外交压力的源头。支持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同样如此,容易让中国被动卷入国际争议。 中国的武器,不是用来满足“面子工程”的,而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工具。真正的军力,是在关键时刻能够产生威慑,而非靠广告推广。 要想看中国军力的影响力,不在于谁买了,而在于谁不敢挑衅。南海也好,台海也罢,解放军武器未必实战使用过,但每一次演习都足以让周边国家戒备森严,美日等国哪次不是小心翼翼地应对? 所以,军火出口的意义,不在“卖出去多少”,而在“不卖也有影响”。真正的军力,从来不是“卖给谁用”,而是“用不着用,别人就不敢动”。 你怎么看?中国是否应该扩大武器出口,用来打造品牌影响力?还是继续坚持慎重筛选客户、避免“掉价”?在军火市场上,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赢”?

0 阅读:1890

评论列表

火蓝刀锋

火蓝刀锋

5
2025-07-07 22:43

小便牙倒了

阿锋

阿锋

4
2025-07-07 18:01

哎!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用户10xxx05

用户10xxx05

3
2025-07-07 21:40

我感觉是小编自己破防了,在这里瞎写乱写

咿W

咿W

3
2025-07-07 18:01

怎么实战

duyongkai

duyongkai

2
2025-07-07 20:47

猜你喜欢

鉴国际者

鉴国际者

天下大事,皆入我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