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又想跟中国恢复关系?前脚把中国外交官全赶跑,后脚又递来“求和信”,可这封

楚兰七问 2025-07-06 22:47:05

立陶宛又想跟中国恢复关系?前脚把中国外交官全赶跑,后脚又递来 “求和信”,可这封信注定要 “泥牛入海无消息”。为何这么肯定?

立陶宛的新总理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Gintautas Paluckas)2024年底上台,这哥们儿不算政坛新人,早年在维尔纽斯干过副市长,后来爬到社会民主党头把交椅,靠着喊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愣是带党打赢了选举。 2025年6月,他递了那封“求和信”给中国,想修关系,听着挺像那么回事儿。可你细看他过往,他这人说一套做一套的本事不小。 竞选时,他还批过2021年设“台湾代表处”的决定,说那是外交大错,搞得人以为他上台会务实点。可真当了总理,他话锋一转,2025年初记者会上说“改善对华关系得双方努力”,还想让中国先派大使回来。 这种“先要好处再谈条件”的态度,信里也藏不住。信写得挺小心,但对以前的挑衅就提了个“外交误解”,压根不认错,还暗戳戳说中国反应过激。 这人政治路子挺明白,想在国内保面子,又想从中国捞实惠。可他忘了,中国底线不是随便碰的。他这封信与其说是求和,不如说是想试水,看能不能蒙混过关。结果呢?国内经济垮得不行,外交上也没人买账,政治信誉直接打水漂。 立陶宛的麻烦不是一天两天了,根儿在2021年。那年,他们在首都维尔纽斯搞了个“台湾代表处”,这可不是啥小事儿,直接踩了“一个中国”的红线。 中国立马召回大使,双边关系掉到冰点。2025年5月,立陶宛还变本加厉,以“证件过期”为由,把最后一名中国外交官的护照给拒了,等于把中国外交人员全清出去。这不是普通的摩擦,是彻底翻脸。 为啥这么干?立陶宛觉得自己有靠山。美国和欧盟不是老大哥吗?他们想着靠着西方撑腰,蹭点政治资本。可这步棋走得太臭。 中国也不是吃素的,外交降级、经济制裁,立陶宛这小身板扛得住吗?事实证明,扛不住。挑衅一时爽,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 立陶宛这么折腾,经济上付出的代价可不小。2020年,中立贸易额还有23亿美元,到2023年直接缩水到0.3亿欧元,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木材出口以前一年能有6亿美元,现在全没了,仓库里堆满货卖不出去。奶农更惨,牛奶没人收,只能倒沟里,30吨鲜奶白白浪费,心疼不心疼? 还有克莱佩达港,这地方以前靠中欧班列赚得盆满钵满,现在呢?集装箱堆着生锈,工人没事干,港口直接废了。 立陶宛指望西方救命,可美国给的6亿信贷还得加码军费,欧盟喊了两嗓子就没下文了。外债470亿美元,经济窟窿越捅越大,立陶宛这时候才想起中国的好,可晚了。 这代价多明显啊,小国跟大国硬碰硬,吃亏的永远是自己。立陶宛这波操作,简直是搬石头砸自己脚,现在想回头,可中国凭啥理你? 立陶宛这事儿,归根结底是小国想玩大国的游戏。人口少、经济弱,还敢这么跳,靠的不就是西方撑腰的念头? 可现实很骨感,美国和欧盟给的甜头有限,倒是中国这边实打实的制裁让立陶宛吃尽苦头。从帕卢茨卡斯的政治投机,到挑衅中国的昏招,再到经济崩盘后的“求和信”,立陶宛一步步把自己逼进死角。 小国在国际上混,不是不能有想法,但得有分寸。碰大国底线,投机一把,最后只能自讨苦吃。立陶宛这例子摆在这儿,教训够深的了。

0 阅读:72
楚兰七问

楚兰七问

闲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