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说:“哎呀!氢弹爆

养狗的一天 2025-07-06 16:07:56

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说:“哎呀!氢弹爆炸跟咱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 那天,北京街头人声鼎沸,广播一遍遍地播着:“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孙玉芹正提着菜篮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咯噔了一下。 她想起家里的那口子——于敏,又不见人影一个多月了。她脚步快了些,心思却乱成了一团。 饭桌上,孩子们闹腾,孙玉芹兴奋地对着刚回家的于敏说:“老于你看,咱们的氢弹成了!”他却只是低头扒饭,嘴里“嗯”了一声,像是听到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孩子们不懂,孙玉芹却一下子红了眼眶,那些年吃苦的日子,那些次在电话响三声后挂断的焦虑,全都堵在了这一声“嗯”里。 饭吃到一半,于敏突然抬起头,说:“氢弹爆炸成功,咱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 孙玉芹一愣,连忙摆手:“哎呀!氢弹爆炸跟咱们有啥关系,哪有钱买烤鸭。”她是真心觉得没必要,家里经济紧巴巴,几个月前才拿硬纸板垫了弹簧蹦出来的沙发座。 于敏没说话,从衣兜里掏出一沓钱,整整一千块,都是新的十元票子。孙玉芹看傻了,嘴唇张了张,一个字也没说出来。这可是普通工人五六年的工资,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 “走,带孩子吃烤鸭去!”他那天第一次语气轻快,像是松了一口气。全家出了门,直奔全聚德。 孩子们没见过这么大的阵仗,馋得眼睛都直了,看着那一片片薄得能透光的烤鸭片,一个个咽口水咽得响。 小儿子直接抱着一只鸭腿啃,满嘴油。孙玉芹给于敏卷了个饼,他吃得不多,眼神却一直盯着窗外,不知道在想什么。 吃到一半,孙玉芹压低声音问:“老于,那大炮仗……真跟你有关系?” 于敏那一刻没看她,只是轻轻说了一句:“玉芹啊,以后咱们家,能安生吃饭了。国家强了,家才能好。” 她没再说话,眼眶却红了。那些年一个人过日子,被左邻右舍问个不停,“你家那口子是不是出事了?”她只能笑着说“搞理论研究”。 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研究啥,只知道信箱地址只能写“XX号信箱”,电话响三声必须挂断,每次出差连去哪儿都不能问。 有次冬天,他回来得早了,孙玉芹正煮饭。他一进屋,脸色苍白,额头冒汗,腰都直不起来。她吓坏了,问他怎么了。他说胃病犯了,没事,歇歇就好。 后来她才知道,那时候他在青海金银滩的221基地,零下三十多度,馒头冻得砸地上都能崩个坑,他躺在冰冷的板床上,边捂着胃边演算公式。 他不说,她也不问。他走,她就守。这一守,就是六年。六年里,他像人间蒸发了似的,几个月几个月见不着人。 邻居说她“守活寡”,她笑笑不说话。她心里清楚,他不是不想回来,是不能。 那时中国刚刚搞出原子弹,国外却在嘲笑,说中国人有弹无枪。苏联专家临走撂下狠话,说中国二十年也搞不出氢弹。 于敏听了这话,没当场发火,回去却三天没合眼。他说:“人家不信我们,那我们就得干给他看。” 那几年他疯了似的在黑板上写公式,草稿纸堆得跟人一样高,梦里还念叨“中子输运方程”。 1967年6月17日,中午12点。新疆罗布泊大漠深处,一声巨响,蘑菇云腾空而起。那天,天塌地裂的响声传遍世界。 青海221基地的帐篷里,大家哭的哭,笑的笑,嗓子都喊哑了。他却独自走出帐篷,站在戈壁滩上,看着那蘑菇云,胸膛剧烈起伏,眼眶发热。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像是心头压了好多年的一座山,终于被搬走了。 那1000块钱,是国家奖励“两弹一星”功臣的奖金,也是他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他没舍得花,最后却全数交了党费。 后来组织说给他配专车,他摆手说“使不得使不得,坐公交车挺好,还能接触群众。”他常被人看到拎着一个磨出毛边的破布包挤公交,像个普通退休职工。 再后来,他的一切被解密,他的功劳被世人知道。人们才知道,中国氢弹的核心设计,是“于敏构型”,是他和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抠出来的独门技术。 那条技术路线,至今还是国家最高机密。 再后来,孙玉芹问他:“那顿烤鸭还记得不?”他笑了,眼睛亮得像个孩子:“记得啊,那是我这辈子,吃得最香的一只鸭子!” 他没说,那一顿鸭子,是他给这个国家,给这个家,许下的最温柔的承诺。

0 阅读:105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