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最近消息传出,以色列多名部长联合签署文件,呼吁在7月27日议会夏季休会前,正式吞并约旦河西岸地区。
这一动向,让阿巴斯面临的局势骤然吃紧。若说此刻他心头没有一丝寒意,怕是无人相信。
回看加沙战事期间,阿巴斯的策略耐人寻味。
当以色列全力打击哈马斯时,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不仅未向哈马斯伸出援手,反而配合以色列的行动,甚至协助限制西岸巴勒斯坦人对哈马斯的支持。
阿巴斯的算盘或许很清晰:借以色列之力削弱自己最大的政治对手哈马斯,巩固自身在西岸的地位。
某种程度上,他确实成了以色列在加沙战事中的“非正式盟友”。
然而,棋局的变化远超阿巴斯预料。
如今,哈马斯在加沙的有组织抵抗力量被大幅削弱,以色列随即调转矛头。
当部长们签署吞并西岸的信件时,信号再明确不过:以色列下一个目标,正是阿巴斯苦心经营、相对平静的约旦河西岸。
阿巴斯曾经的“借力打力”,此刻变成了赤裸裸的“为他人做嫁衣”。
他协助削弱了哈马斯,却也间接为以色列下一步扩张扫除了一个牵制力量。
更令人唏嘘的是阿巴斯如今的孤立无援。
当他需要外部力量制约以色列的吞并野心时,环顾四周,却难寻有力支持者。
阿拉伯世界内部长期分裂,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声援;国际社会虽有关切,但实质性干预力度有限。
至于以色列?
当对手的目标已清晰指向西岸,曾经的“默契”早已荡然无存。
阿巴斯曾寄望于借力打力,如今却陷入“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困局。
他帮助削弱了哈马斯,却也亲手拆掉了一道可能牵制以色列的力量屏障。
这一系列演变,为观察国际政治提供了一个残酷的注脚。
它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求存的巨大风险。
阿巴斯的选择,源于巴勒斯坦内部政治分裂的现实困境,意图利用外部矛盾维护自身利益。
然而,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一场危险的走钢丝。
当外部强权的主要威胁目标转移,昔日的“利用对象”瞬间变成最直接的生存威胁。
寄望于一个强大对手的善意或暂时目标的一致性,往往是脆弱且不可靠的。
以色列部长们签署的信件,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旁观者。
它提醒人们: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变迁。
阿巴斯此刻的“瑟瑟发抖”,正是对政治短视与力量失衡的苦涩注解。
当西岸的命运被推向风口浪尖,这盘棋局最终的代价,将由那片土地上最普通的民众来沉重背负。
棋手的误算,买单的永远是棋盘上的卒子。
我爱美好生活啊
卖国贼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