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光武器将迎来多个大订单!6月30日,俄罗斯第一次展示了从中国民企购买的激光武器拦截系统,它不仅可以在3公里内,击落FPV自杀式穿越机,6公里内击落侦察无人机,成本也就和一套俄罗斯防空导弹系统差不多,还不需要消耗防空导弹,只需要提供电力即可。 俄罗斯此次采购的激光武器系统,虽未透露具体型号,但实战表现已在乌克兰战场悄然验证。这种集成在越野车上的机动式装备,可在3公里内精准击落FPV自杀式穿越机,6公里内拦截侦察无人机,其作战半径恰好覆盖前线部队最需要防护的战术范围。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套系统的采购成本与俄罗斯现役“道尔”“铠甲-S1”防空导弹系统相当,却无需消耗昂贵弹药,只需依托车辆自带发电机供电即可持续作战。这种“以电代弹”的颠覆性设计,让传统防空体系的效费比瞬间黯然失色。 事实上,中国民企的激光武器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以沙特部署的“天盾”系统为例,其在吉达港防御战中面对胡塞武装的“卡赛夫-2K”无人机集群,凭借雷达探测、光电追踪与高能激光的协同作战,实现了100%拦截率。这种系统化的防空网络,不仅能独立作战,还能与“爱国者”导弹等传统装备无缝联动,构建起全向防御体系。而更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寂静猎手”激光炮,在沙特的实战中也曾单场击落13架无人机,创下激光武器单次作战纪录。这些战绩背后,是中国在激光材料、能量转换、AI识别等核心技术上的突破——从KBBF晶体的独家掌握到30千瓦光纤激光器的量产,从秒级目标切换能力到全天候环境适应性,中国激光武器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代差。 俄罗斯的选择,本质上是对战场需求的精准回应。在俄乌冲突中,乌军的无人机战术让俄军吃尽苦头,传统防空导弹在应对低成本无人机集群时往往陷入“打不起”的困境。中国激光武器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其机动部署能力可伴随野战部队快速反应,而近乎无限的发射次数更能有效压制敌方“蜂群”攻击。更重要的是,中国产品在中东战场上的成熟表现,让俄罗斯看到了无需依赖西方技术即可构建新型防御体系的可能。这种“以实战数据换信任”的策略,正是中国防务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密钥。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激光武器的全球扩散正在重塑军事平衡。中东国家用其守护能源命脉,东南亚国家借此提升防空能力,而俄罗斯的采购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当20多个国家开始装备中国激光系统时,一个覆盖低中高空的“激光防御圈”正在形成。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战术层面——每拦截一架无人机仅需数美元电力成本,彻底打破“以弹制弹”的传统逻辑——更体现在战略威慑上:当激光束能在瞬间瘫痪敌方无人机群时,任何试图通过“非对称战术”制造威胁的企图都将变得徒劳。 值得深思的是,这些由中国民企主导的技术突破,正以“军民融合”的独特路径改写全球军工格局。从河北的激光晶体厂到珠海的整机组装线,从实验室的科研攻关到战场的实战淬炼,中国激光武器的崛起既是科技自强的缩影,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生动注脚。 当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亲自参观中国展台时,他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件装备,更是一个正在重塑规则的新兴力量。这种力量,不依赖地缘政治博弈,不依靠军事同盟捆绑,仅凭技术实力和实战效果,便让世界为之侧目。
中国激光武器将迎来多个大订单!6月30日,俄罗斯第一次展示了从中国民企购买的激光
阿智通鉴
2025-07-03 12:23:42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