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次事故没那么简单,实则各种buff叠满,发生事故概率太大,不能全怪车

啊凯泽看汽车 2025-06-17 14:48:56

小米su7这次事故没那么简单,实则各种buff叠满,发生事故概率太大,不能全怪车企,换别的车这么开也会出事 深夜十一点,三个如花般的生命消逝在燃烧的车海中。这场安徽高速上的 SU7 爆燃事故,看似偶然,实则是多重风险因子叠加的必然。 1. 新手司机遇上 “科技陷阱” 年仅 23 岁的女驾驶员,虽有两年驾龄,但主要在读书,实际驾驶经验有限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停留在 “辅助有用” 的模糊层面,过度信赖辅助驾驶。当车辆以 116km/h 高速行驶时,她可能将 NOA 误当作 “全自动驾驶”,双手长时间脱离方向盘,最终在系统提示接管的 12秒内慌了神。 2. 疲劳驾驶撞上 “时间黑洞” 正值考编冲刺期,三人连夜跨省赶考。长时间驾驶加上深夜生物钟低谷,驾驶员极可能处于 “半睡眠” 状态。而且看聊天记录,很可能高速上还在看微信,从系统记录看,车辆在碰撞前 2 秒才开始减速,而人类平均反应时间需要 2.3 秒 —— 这几乎是个 “必死窗口”,换作老司机也很难反应过来。 3. 视觉智驾遭遇 “夜间盲区” SU7 标准版仅配备纯视觉方案,在夜间修路场景下,激光雷达的缺失成为致命短板。封闭车道的路障、逆向行驶的改道指示,这些固定障碍物在低光环境下,极易被视觉系统误判或漏判。就像近视眼在黑夜中开车,危险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 4. 安全设计埋下 “逃生隐患” 碰撞后车门疑似无法打开,目前还没有定论,电池迅速爆燃,这些都暴露了新能源车的设计痛点。但是专家表示,电控门把手依赖 12V 电源,一旦碰撞断电,机械拉手的位置隐蔽性又让慌乱中的乘员难以操作。而电池包的 “防弹涂层” 在 97km/h 的撞击下,终究没能抵住锂离子的疯狂氧化。 写在最后: 这起事故不是简单的技术故障,而是人、车、环境、认知的多重悲剧。它给所有车主敲响警钟: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安全保险,再高级的科技也敌不过 “手握方向盘” 的敬畏之心。愿天堂没有高速路,愿生者永远记得 —— 安全驾驶,没有捷径。【来自懂车帝车友圈】

0 阅读:0
啊凯泽看汽车

啊凯泽看汽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