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岚灵花鸟市场要关闭了。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有些突然,不经营得很好嘛。
网上有一则情况说明:该地块已纳入岚灵新村坊城市更新范围,将进行转型升级,后续整体规划、产业转型以官方公告为准。

yesterday once more,常识和洞见,3分钟
觉得惋惜,第一时间告诉孩子,她问:以后去哪里逛呢?是啊,以后去哪里买小乌龟、小金鱼、小兔子呢?一个承载了无数人时光的地方,就要被从城市肌理里剥离了。岚灵花鸟市场哪里只是个市场啊,那是孩子们的“微型动物园”。逛完正经动物园,往往会再逛一下花鸟市场——小金鱼,小乌龟,还有鸟儿叽叽喳喳。要是能买一只雪白的小兔子,能开心得跳起来。至于橱窗里的小猫小狗,更是一个一直的期盼。
对老人来说,这里是日子里的光。揣着保温杯,慢悠悠逛一圈,和相熟的摊主唠唠花鸟,手里摩挲着刚挑的绿植,给养了多年的鸟买一袋鸟食,一逛就是一下午。

现在喜欢养猫、养狗的年轻人很多,更常想着买一把鲜花、几盆多肉,给出租屋或办公室添点生机。带着泥土芬芳的绿植、叽叽喳喳的生灵,是治愈焦虑的良药。
岚灵花鸟市场,还包括一个文玩、二手市场。文玩、旧杂志、邮票、装饰品,旧CD之类的东西,应有就用。每到周末,还有地摊市场。

据说,岚灵花鸟市场要搬到附近的一个商场,但我并不看好,很多市民也觉得不行。瑞虹天地就搞了一个花鸟市场,但它太高端了,没了那份野趣与烟火。花鸟市场天然需要在露天,动物的气味,花草的泥土,和室内餐饮、服饰等业态混合,很难协调好这些问题。而且,商场的租金都更贵,成交量上不去,冷冷清清。

商场内的花鸟市场,太干净,太整洁了
细数下来,那些曾经鲜活的,上海大大小小的数十家花鸟市场,早已在时光里渐行渐远。
1979年,在人们刚刚吃饱饭的时候,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就萌芽了,江阴路上自发形成了花鸟市场。这是上海最老牌、最具传奇色彩的花市。2001年,江阴路花鸟市场关闭。
2008 年,精文花鸟市场谢幕,商户们迁去了曹家渡;2017 年底,内环内最大的曹家渡花鸟市场也没能留住;2018 年,陪伴了上海人 26 年的曹安花卉市场关停;2020 年,虹井路花鸟市场也成了回忆。如今,2003 年开业的岚灵花鸟市场,已是市中心最后的坚守,可它终究还是要离开了。


还有很多其他的花鸟市场,也消失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留言区补充。
这些市场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的搬迁,而是一段段城市记忆的消逝,是很多人再也回不来的童年。小红书上,满屏的“舍不得”“我的童年没了”“最后再去逛一次”,字字句句都浸着留恋与惋惜。我摘录一些放在这里:
“江阴路花鸟市场、曹杨花鸟市场、子洲路花鸟市场都关了。浦西岚灵说年底拆了。曲阳花鸟市场也要关了。花鸟市场全军覆没,现在只剩福佑商厦的周末旧书早市了。”
“小时候江阴路花鸟,长大了去万商花鸟,万商没了就去岚灵,现在快要全都没了,仅剩一个宝丰了。”
“我小时候去江阴路花鸟市场,长大后去西宫花鸟市场和曹家渡花鸟市场,再以后去哪儿呢……”
“这种热热闹闹接地气的地方,不就是上海的底色么,拆掉了,这些气韵都消散了”

“并不是只有演唱会音乐剧才是市民文化休闲生活,兜兜花鸟市场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每年过年我都会和爸爸妈妈去买点兔子花、百合、富贵竹。”
“岚灵花鸟市场每个周末车子排队都要排两三个路口 还需要专门交警指挥交通 这么旺盛的需求 不知道为什么要关”
“虹桥那块以前有个小小的花鸟市场,里面什么都有,花鸟虫鱼,小狗,热热闹闹的植物,堆堆叠叠各式各样的花盆,鸟鸣声,水流声,里面布局是那种挨挨挤挤,错错落落的。每次去都有新发现,有种寻宝的感觉。我很喜欢去逛,也便宜。然后就没有了,后面就新开了那种批发型的大花市,就是那种很无聊的,一家店里买百合,只有百合的那种无聊的花市。”

“曹家渡花鸟市场是我去过的第一个花鸟市场,那时候刚出社会工作,很喜欢鲜花,但是花店很贵都舍不得买,偶然听说曹家渡,便在周末一个人乘地铁1个多小时去逛了,发现里面大部分普通的草花都很便宜,也买了很多,再乘地铁回来。抱着一大堆鲜花穿过地铁站来来往往的人群,吹着地铁站里的风,忽然觉得自己无比浪漫。
只是没想到过了不久,就传来它关闭的消息,顿感遗憾至极。几年之后,我又去了灵兰花鸟市场,带着孩子去的,她看到那些小动物跟我看到鲜花一样喜悦。如今它也要关闭了,孩子还小,也许不懂遗憾,但是她以后也没办法重拾记忆了。”
“那是我爸的乐园,也是我的乐园。”
“年初我在这里掏了一只可爱的猫咪,从此这里在我心中便多了一重身份猫咪的娘家。”
“也是我家鹦鹉的娘家,每次来市场还会去卖家店里看看,唠个嗑,聊聊鸟宝近况,鹦鹉已经 3 岁了。”

“最早还有凤阳路花鸟市场,电视台边上的,太好逛了,后面一个个拆了 !小时候我就喜欢一个人每周去江阴路花鸟市场晒晒太阳看看乌龟蜥蜴 小鸟 !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诶!还给我熟悉的上海啊!”
“儿子喜欢小动物,小时候经常带他去花鸟市场,不知现在那里还开着的花鸟市场,很想带孙子去玩玩。”
“我开车20公里也经常过去,要拆了,好伤心”
“有序、规划、精致,越来越少的是市井的烟火气、散漫的自由、底层的生命力。”

花鸟市场的消逝,又何止是上海的困境?
上海花鸟市场的消逝,也激起了其他地方人们的共鸣。小红书上有人留言:
“花鸟市场,尤其是老百姓自发形成的花鸟市场,充满世间百态和人间烟火。 诸如我们沧州的金街古玩市场,姚庄子大集,火车站一条街,每到固定节日热闹非凡,花鸟狗猫鱼虫,珠串旧书,瓷器酒具,老花镜盖帘浅子……,每每逛之乐趣无穷。 您所写哟深有感触,花鸟市场被标准统一有序的现代建筑或规划替代。 近几年越发感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所孕育的温度和情怀是无价的。”
“温州也早没了花鸟市场,怀念小时候去妙果寺里,里面可爱的小动物。后来去兴海路上,摊位非常多,后来又移到将军桥这边,开始变少了,但是至少还能逛。现在都没了。只剩下卖花草的,卖鸟的也没几家。”
全国各地,多少这样的地方,都因为城市更新、安全整治、业态升级、电商冲击,慢慢退出了舞台。我们总说要留住城市的烟火气,可烟火气不该只有喧闹的餐饮夜市、精致的文创园区,市区里,还该有花鸟市场的一方天地。
从功利角度说,花鸟宠物消费是长链条消费。植物要化肥、营养土,动物要鱼缸、造景、粮食、狗窝猫窝、各种设备,这些都是长期消费。
这一切的起点,是人们要先有一个地方,去接触、去喜欢。如果连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市场都没了,这段消费链条又从何谈起?

还记得上次去闵行参加“人民城市议事厅”关于提振消费的讨论。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商场、情绪价值、年轻人、国际化这些相对时髦的话题上。
我发言时试图把话题拉回来,我说,“能在工作时间来参加“提振消费”的会,其实是一种筛选了。上海的人均收入一个月也才7000多。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一些更接地气的角度去看怎么提振消费,比如,周末的后备箱跳蚤市场、热闹的夜市。”
这些普通人能随心所欲逛一逛、花钱不心疼的、更接地气的消费场景,才是最能创造消费,烘托氛围的所在。
城市更新不应该以人气为代价。我们的经济观念中,注重实体、客观的外在,但殊不知,市场经济中,人心、人气、习惯,这些看起来虚的东西,也是最珍贵的市场禀赋。
这些人气,本可以成为消费的发动机、策源地。出来逛一趟,买了花鸟,再吃饭逛街。

逛街逛街,就在于一个逛字。现在商场中,人最多、人气最旺的,就是最新兴起的卖各种小玩意的店铺,比如杂物社、名创优品、酷乐潮玩等等。这些店铺满足的,正是人们那份与生俱来的探索欲与闲适感。
我想起刚来上海的时候,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虬江路二手市场。那时网络还没那么发达,这是一个你能见到各种稀奇古怪玩意的地方。

现在商业讲究生态二字。这里有一个完整的,市场演变出来的生态。这是最精妙的。这里产品、市场,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演化、汇聚的。
虬江路上,短短500米的距离,分布着音响、电子、电脑、旧货四个专业市场。整条街的沿街铺面,也是这些东西。包括电子零件、电脑装机、摄影器材、笔记本、家用电器、hifi、音响、影碟、五金、家居、饰品、古玩,新的、旧的,可谓包罗万象。从几十元的随身听,到几十万的HIFI,这里都有。

我从没见过任何一家商场,有虬江路市场这样的人气。人们挤在摊位前讨价还价,蹲在地上摆弄旧物件,热腾腾的、充满交易和生活的气息。真的,很怀念。

可如今,上海的二手市场早已销声匿迹,虬江路市场也拆了。部分商家搬到外环外,我开车路过时去过一次,特色荡然无存,只剩下稀疏的顾客和冷清的摊位。
虽然安排了其他地方,但是,熟悉的地方没了,人心散了,一个市场就消失了。正如大学不在于大楼,在于大师。市场也不在于建筑,而在于人心。

人心这个市场要素,对当下提振消费,配得上“弥足珍贵”四个字。
虬江路、岚灵花鸟市场这样的地方,一定留下了很多人的记忆。不论你是哪里人,我们都在失去自己的童年记忆。城市总会向前,很多儿时的东西总会消散。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散,都是合理的。

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这也是一个公共决策问题。公共政策有长短期利益协调的问题,有内部控制人利益问题。
公共决策,应该兼顾市民的情感需求与长期利益。那些被忽略的人心、人气与习惯,恰恰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市民参与到这样的决策中,为自己的记忆、为城市的烟火气发声,城市才能更美好。
最后,希望市民的呼声能被听到,希望岚灵花鸟市场能被留下来。希望很多人的童年记忆能保留下来,
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城市,把花鸟市场保留下来,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丰盈、美好。就像前面留言所说的那样,多年之后,他们的回忆中,在钢筋混凝土的城中,也有一片温柔之地。

end

刘 远 举

央视网、第一财经、光明日报、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FT中文网、澎湃等特约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
关注时政、财经、科技话题,以深度、专业、理性的态度,去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三等奖
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评论二等奖
第28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
2024年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腾讯大家年度作家奖
新浪最有价值专栏作家奖
红辣椒评论年度佳作奖
中国科技自媒体50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