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扶苏接到胡亥的假圣旨,那么草率地自行了断?
首先人家送来的是真圣旨,假圣旨是我们后人认为的,但在扶苏接旨的时候可不知道是假传旨意,所以当时他除非早有反意或者有心割据,不然圣旨一到,当众读出来,扶苏除了领命别无他法!
当然了,要是换成李世民、朱棣这种猛男,直接拔剑清君侧那也是可以的,可扶苏明显比不上他们,所以后人多对扶苏是可惜,而不是同情!
如果扶苏起兵,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 扶苏自身的优势:
○ 正统性与威望: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在传统的继承观念中具有天然的正统地位。他长期以来在百姓和群臣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很多人对他抱有好感,认为他贤德且有能力。如果他起兵,可能会吸引不少人支持,包括一些对秦朝统治仍有期待、希望有贤明君主的势力。
○ 军事力量支持:扶苏当时与蒙恬在一起,蒙恬手握重兵,统领着秦朝的精锐部队。这些军队战斗力强,且蒙恬对扶苏较为忠诚。有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在军事对抗上就有了很大的优势。
● 对手的劣势:
○ 胡亥继位的不正当性:胡亥是通过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才得以继位,其继位的合法性存在很大问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统治的稳定性和人心所向。很多人可能对胡亥的继位心存不满或质疑,若扶苏起兵反抗,容易引发内部的倒戈和分裂。
○ 胡亥的能力与威望不足:与扶苏相比,胡亥无论是在个人能力、治国理政的经验还是在威望方面都相差甚远。他在位期间的一些昏庸举措,也可能导致秦朝内部的混乱和矛盾激化,使得扶苏起兵有可乘之机。
● 社会形势因素:
○ 秦朝的统治危机:秦朝末年,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以及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对外战争等,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对秦朝的统治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扶苏若起兵,有可能被视为一种改变现状、拯救百姓的举动,从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响应,形成强大的反秦力量。
○ 六国旧势力的存在:虽然秦朝统一了六国,但六国的旧贵族和势力仍然存在,他们一直对秦朝怀有仇恨,伺机复国。扶苏起兵有可能成为这些势力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朝的一个契机,他们可能会在暗中支持或配合扶苏的行动,进一步增加扶苏成功的砝码。
然而,历史不能假设,扶苏最终选择了自尽而没有起兵。但从当时的各种条件和形势来推断,如果扶苏起兵,是有较大的可能性获得成功并改变秦朝的历史走向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