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先出局的,是汉武帝最开始的心头好——嫡长子刘据。这孩子七岁就被立为太子,妈是卫子夫,舅舅是卫青、霍去病,妥妥的“天选继承人”配置。汉武帝也没少下功夫培养,文韬武略手把手教,盼着他将来接自己的班。可问题是,刘据跟他爹不是一个路子,汉武帝是“战狼”性格,一辈子跟匈奴死磕,刘据却偏偏温和仁厚,天天劝他爹“别打了,百姓苦了”。

刘据急着见爹解释,却被江充拦着不让进,这孩子也是急糊涂了,想起赵高乱秦的旧事,干脆起兵杀了江充,结果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汉武帝一开始还不信,派军队去平叛,没想到刘据这边的人一听说皇帝还活着,立马作鸟兽散,刘据走投无路只能自缢。等汉武帝查明真相,哭都来不及——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就这么没了。

汉武帝是什么人?少年时就斗倒外戚和权臣的主儿,这点小把戏还能看不穿?当时他正为刘据的死伤心,刘旦倒好,迫不及待跳出来抢皇位,汉武帝气得直接把使者骂回去,还削了他三个县的封地——你说这刘旦,是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来十拿九稳的位置,就这么被自己的急功近利作没了。

剩下的五子刘髆,本来是最有希望的。这孩子沉稳懂事,不像哥哥们那么不靠谱,汉武帝也挺喜欢他。可坏就坏在他有个野心勃勃的舅舅——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见刘据死了,就想把外甥推上太子之位,自己好当外戚权臣,于是暗中勾结丞相刘屈氂,一边在朝堂上为刘髆造势,一边率军去打匈奴,想靠战功给外甥加分。

这么一圈筛下来,六个儿子死的死、作的作、被连累的被连累,就只剩下才八岁的刘弗陵。汉武帝看着这个年幼的儿子,心里肯定五味杂陈——传位给小孩,怕主少国疑;可不传给他,又没人可选。好在刘弗陵虽然年纪小,却透着一股机灵劲儿,汉武帝觉得这孩子可塑性强,好好培养说不定是块料。

只不过汉武帝千算万算,没算到霍光后来会把其他三位辅政大臣一一扳倒,成了权倾朝野的重臣。好在霍光没像后来的王莽那样篡位,反而尽心尽力辅佐刘弗陵,还开创了“昭宣中兴”的局面。刘弗陵也聪明,知道自己年纪小,对霍光充分信任,君臣二人配合得还算默契。
说起来,汉武帝传位给刘弗陵,不是因为小儿子多优秀,而是实在没别的选择。那些本该有机会的皇子们,要么输在性格上,要么输在野心下,要么被亲戚拖累,最后把皇位拱手让给了最小的弟弟。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一个王朝的命运,偏偏就被一群“不争气”的皇子,推向了看似最不合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