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视点】石景山六张文化名片:解码京西文化的多元魅力

石景山,京西门户,永定河畔的文化高地。这里既有工业文明的钢铁印记,也有山水相依的自然灵性;既有古刹钟声的历史厚重,也有冬奥圣火的现代激情。六张文化名片,串联起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每一张都承载着独特的精神内核,共同构筑起石景山的文化身份。

(一)从“钢铁脊梁”到“城市地标”
首钢的历史,是中国工业发展的缩影。1919年建厂,百年间,这里的高炉喷吐着火焰,钢水淬炼出国家建设的筋骨。鼎盛时期,首钢年产钢超千万吨,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立下汗马功劳。烟囱、高炉、冷却塔,这些工业符号,曾是京西天际线最鲜明的标识,也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
2008年,为践行绿色奥运理念,首钢主厂区全面停产,开启转型之路。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起点。工业遗产不再是“淘汰品”,而是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如今的首钢园,高炉化身演出场馆,冷却塔成为冬奥训练基地,铁轨铺就景观步道,工业硬核与现代美学完美融合。

(二)工业遗产的活化密码
首钢工业文化的核心,是“活化”与“传承”。不同于简单的遗址保留,首钢园实现了工业遗产与现代功能的深度融合。三高炉区域,成为集文化、商业、演艺于一体的综合体,大型演出在此举办时,高炉灯光璀璨,钢铁结构与舞台光影交相辉映,工业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碰撞出独特火花。
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依托冷却塔而建,将工业遗存与奥运场馆结合,成为世界首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赛后,这里不仅向公众开放,还承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让工业遗产持续服务于城市发展。
工业博物馆内,旧设备、老照片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钢铁岁月的荣光。讲解员口中的故事,让冰冷的钢铁有了温度,也让年轻一代读懂工业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首钢工业文化,早已超越了单一的产业符号,成为一种坚韧、创新的精神象征。


(一)永定河畔的文明印记
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流经石景山的河段,是其文化脉络最清晰的载体之一。这条河孕育了北京最早的文明,也塑造了石景山的地理与文化格局。远古时期,永定河冲积形成的平原,为人类定居提供了优越条件,沿河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陶器,见证了先民的生活智慧。
历史上,永定河既是水利之源,也是交通要道。石景山段的河道,曾承载着漕运的繁忙,粮船、商船往来穿梭,带动了沿岸聚落的兴起与繁荣。河岸边的古渡口、古桥梁,如今虽已不复往日景象,但留存的遗迹仍能勾勒出当年的盛景。

(二)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共荣
永定河的文化,始终与生态紧密相连。过去,因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河道曾出现干涸。近年来,随着永定河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河水重新流淌,两岸植被愈发繁茂,水鸟翩跹,生机盎然。生态的复苏,让永定河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是市民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沿河岸修建的步道,串联起湿地、花海、林地,人们在此散步、骑行,感受母亲河的温柔。公园内的文化雕塑、科普展板,将永定河的历史文化与生态知识融入景观,让人们在休闲中读懂河流与城市的共生关系。
每年汛期,永定河都会迎来生态补水,河水奔腾的景象,重现了“卢沟晓月”之外的河川胜景。永定河文化,是水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它滋养了石景山的土地,也塑造了区域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


(一)西山的地理与文化坐标
西山,横亘京西,是北京的天然屏障,石景山就坐落在西山的东麓。这里的山体以石灰岩为主,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山间沟壑纵横,林木繁茂,既有险峻的山峰,也有平缓的谷地,为文化的孕育提供了多样的空间。
西山文化,是山水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早在金代,西山就成为皇家游猎、避暑的胜地,历代文人墨客也纷纷在此题诗作画,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石景山境内的西山余脉,虽海拔不高,但每一座山峰、每一道山谷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二)古刹与山林的禅意共生
西山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是山间的古刹名寺。法海寺,藏于翠微山南麓,以明代壁画闻名于世。寺内的《帝释梵天图》等壁画,笔法细腻,色彩艳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被誉为“明代壁画之最”。壁画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承恩寺,坐落于模式口村,始建于明代,因“三不”(不受香火、不做道场、不开庙门)而显得格外神秘。寺内建筑布局严谨,砖雕、木雕工艺精湛,山门处的“护法金刚”砖雕,造型威严,细节精美。如今,承恩寺已成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分馆,静静展示着西山的石刻文化。
除了古刹,西山的山林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山间的古树名木,如模式口的古槐、法海寺的银杏,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每到秋季,西山红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吸引着无数市民前来观赏。山林的静谧与古刹的禅意相得益彰,构成了西山文化独特的精神意境。

(三)山水间的红色记忆
西山不仅有禅意,更有红色印记。抗日战争时期,西山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景山境内的妙峰山、百花山等地,曾留下八路军战士战斗的足迹。山间的岩洞、密林,成为战士们隐蔽、作战的天然屏障。
如今,西山的红色文化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修缮遗址、建设纪念馆等方式,红色记忆被永久保存。人们在攀登西山、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受家国情怀。西山文化,因此多了一份厚重的精神底色。


(一)模式口的古道基因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刀石而得名,后取“模范村口”之意更名。这里是京西古道的重要节点,这条古道曾是连接北京城区与西部山区的交通要道,承载着商运、军运的重要功能。模式口作为古道上的驿站,见证了古道的兴衰与繁荣。
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境内的部分,保存相对完好。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被往来的马蹄、车轮磨出深深的凹槽,这些凹槽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古道繁荣的佐证。古道两旁,曾商铺林立,酒肆、客栈、货栈一应俱全,如今虽已不复当年景象,但留存的古民居、古店铺仍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热闹场面。
(二)古村与文化的活态传承
模式口是一座活着的古村落,村内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与近代特色。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道两侧,院门的门墩、影壁的砖雕,都透着浓郁的民俗气息。近年来,模式口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工程,在保留古村风貌的基础上,对民居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让古村焕发新的活力。
村内的法海寺、承恩寺,与古民居、古道共同构成了模式口的文化矩阵。漫步村内,既能看到古刹的庄严肃穆,也能感受到民居的烟火气息。街头的老槐树、墙角的拴马桩,都成为古村文化的一部分。村民们世代居住在这里,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传承着模式口的历史记忆。
如今的模式口,已成为京西历史文化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古道旁的文创小店、咖啡馆,将现代元素与古村风貌巧妙结合,吸引着年轻游客前来打卡。模式口的历史文化,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以活态的形式,在新时代继续传承与发展。

(一)首钢与冬奥的完美邂逅
2022年北京冬奥会,让石景山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首钢园作为冬奥组委办公地和比赛场馆所在地,实现了工业遗产与冬奥文化的完美融合。“雪飞天”首钢滑雪大跳台、“冰之帆”首钢冰球馆、“冰丝带”国家速滑馆(邻近区域),这些场馆不仅见证了奥运赛事的精彩,更成为石景山冬奥文化的核心载体。
“雪飞天”是冬奥历史上首个与工业遗产结合的比赛场馆。设计之初,便充分利用首钢冷却塔的现有结构,将跳台与冷却塔巧妙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比赛期间,各国运动员在此腾空而起,背后的冷却塔成为最鲜明的背景,工业硬核与冰雪激情的碰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文化创新。

(二)冬奥精神的全民传承
冬奥文化不仅是赛事文化,更是全民参与的体育文化。冬奥会期间,石景山开展了一系列“冬奥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冰雪运动走进寻常百姓家。区内的冰雪运动场馆数量大幅增加,滑雪、滑冰成为市民冬季休闲的热门选择。
冬奥村在赛后转型为人才公寓,配套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让冬奥遗产持续服务于民生。首钢园内的冬奥主题展览、冰雪体验项目,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孩子们在“雪飞天”下学习滑雪,市民们在冬奥场馆旁健身锻炼,冬奥精神已融入石景山的城市血脉。
作为“双奥之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景山的冬奥文化还体现在城市风貌的提升上。街道两旁的冬奥标识、主题雕塑,公园内的冰雪景观,都让冬奥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冬奥文化,是拼搏的文化,是团结的文化,更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它为石景山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激情。

(一)非遗项目的文化底蕴
石景山的非遗民俗文化,植根于市井生活,承载着区域的民俗风情。京西太平鼓是石景山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这种鼓乐表演起源于明代,最初用于祭祀和庆典,如今已成为民间娱乐的重要形式。太平鼓的鼓身呈圆形,鼓面绘有吉祥图案,表演时,舞者手持鼓槌,边敲边舞,鼓声雄浑,舞姿奔放,展现出京西人民的豪迈气概。
除了京西太平鼓,石景山还有许多特色非遗项目。比如,模式口的“幡鼓齐动十三档”,是由十三种民间花会组成的表演形式,包括舞狮、高跷、旱船等,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便会在街头展演,热闹非凡。这些非遗项目,是石景山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市民情感联结的纽带。

(二)民俗活动的当代活力
近年来,石景山高度重视非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古老的民俗文化焕发新的活力。每年春节,区内各大公园都会举办庙会,京西太平鼓、幡鼓齐动十三档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剪纸、糖画等传统手工艺也吸引着大量市民参与。
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学校通过开设非遗课程、组织非遗体验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京西太平鼓、剪纸等非遗项目,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许多学校还成立了非遗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非遗爱好者。
社区内的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重阳节的敬老活动、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中秋节的赏月诗会,这些活动既保留了传统民俗的内核,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让民俗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非遗民俗文化,是石景山最具烟火气的文化名片,它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也传递着温暖的人文关怀。

首钢工业文化的坚韧创新,永定河文化的包容共生,西山文化的山水灵性,模式口历史文化的千年传承,冬奥文化的激情拼搏,非遗民俗文化的烟火温情。六张文化名片,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共同构筑起石景山多元、厚重的文化体系。

这些文化名片,是石景山的历史积淀,也是区域发展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石景山始终坚持文化赋能,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活化文化资源、传承文化精神,让六张文化名片更加亮丽。未来,石景山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书写京西文化发展的新篇章,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