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航母在南海中邪了?30分钟坠毁2架战机:不排除遭电磁干扰失灵

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上演了一场令世界瞩目的连环悲剧。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短短半小时内连续损失两架顶级

当地时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上演了一场令世界瞩目的连环悲剧。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短短半小时内连续损失两架顶级舰载机——下午2点45分,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刚刚升空便坠入大海;仅仅30分钟后,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也在起飞过程中失控坠毁。

幸运的是,两名坠机事件的五名机组人员全部被成功救起。但这一连串事故发生在“尼米兹”号退役前最后一次部署的关键时刻,令美军在南海的“肌肉秀”变成了尴尬现场。

南海惊魂30分钟

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公布的时间线显示,这场连环事故紧凑得令人窒息。当天下午2点45分,隶属于第73直升机海上打击中队的“海鹰”直升机率先出事,当时它正执行所谓“例行任务”

救援力量迅速反应,三名机组人员被成功救起。尚未从第一起事故中缓过神来,下午3点15分,第22战斗机攻击中队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再次上演坠海惊魂。两名飞行员及时弹射逃生,被第11航母战斗群的搜救力量安全救回。

两起事件发生在同一海域,时间紧密相连。太平洋舰队强调,所有被救人员情况稳定,但对事故原因讳莫如深,仅表示“正在调查”。

“尼米兹”号此次南海之行本就充满象征意义。这座海上堡垒自1975年服役至今已近50年,是美军现役最老的核动力航母,计划于2026年5月正式退役。

本次部署是“尼米兹”号的最后一次作战部署。航母打击群于10月17日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本该展示美国海军不可动摇的威慑力。

然而,这场“告别演出”却以尴尬收场。在南海的高调活动本被视为对地区局势的“威慑”,却意外演变为重大安全事件。有分析认为,由于航母即将退役,船上的部分故障可能未能得到及时彻底的维修。

事故频发的历史阴影

美军在南海的坠机事故早有先例。2022年1月24日,美国海军一架F-35C战机在南海“卡尔·文森”号航母降落时发生坠海事故,造成7人受伤。

当时,F-35C以异常下滑道角度接近甲板,着舰信号官要求复飞未果,机身后半部撞击甲板引发起火,最终坠入大海。调查认定事故主因系飞行员操作失误。

更令人记忆深刻的是2001年4月1日的南海撞机事件。美国海军EP-3E侦察机与中国歼-8II战机相撞,中国飞行员王伟牺牲,引发严重外交危机。

与以往不同,本次两起坠机事故发生在同一航母上,且时间间隔极短,这在美军近十年部署记录中堪称罕见。

“尼米兹”号航母的老化问题已非秘密。这座海上巨人服役近50年,其搭载的舰载机也已接近退役年限。

F/A-18F“超级大黄蜂”平均服役年限已超15年,机身结构疲劳、航电系统滞后等问题愈发凸显。MH-60R直升机虽列装时间较短,却因肩负反潜、侦察、搜救等多重任务,设备损耗速率远超设计预期。

美问责局报告指出,F/A-18战斗机维护人员不得不从停飞战机上拆解射频电缆应急。这种“拆东补西”的操作直接导致战机出勤率下降,事故风险陡增。

维护体系危机更令人担忧。美军供应链存在“数据锁定”问题——军工巨头掌握F-35、F/A-18等装备的核心技术数据,拒绝向军方开放,导致深度维护依赖承包商,成本飙升且效率低下。

复杂电磁环境的无形杀手

南海海域的电磁环境异常复杂。香港《南华早报》曾披露,解放军在南海部署的车载电子战系统可模拟航母、两栖舰等大型目标的雷达信号,300公里外就能诱骗外军侦察机。

这种“软杀伤”技术不仅能干扰通信导航,还可能直接影响战机飞行控制系统。军事专家指出,F/A-18和MH-60R的航电设备对电磁脉冲较为敏感,而南海恰好是各国电子对抗的“试验场”。

电磁干扰的历史教训惨痛。1967年7月,美军“福莱斯特”号航母的舰载F-4战机,受舰载雷达波束照射干扰,机上悬挂的火箭弹被意外点火,引发系列爆炸,最终造成134人丧生。

衡量一个国家电磁兼容技术的高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比同类装备的天线。福建舰采用紧凑的“一体化桅杆”,而美国福特号航母仍用分散排列的“晒衣架”式桅杆,这侧面说明了中国在电磁兼容技术上的进步。

美军人员状态与训练体系存在深层问题。2025年开年,美军已发生多起飞行事故,包括F-35A失控坠毁、军机与民航相撞等,部分事故被归因于飞行员疲劳和训练时间不足。

“尼米兹”号此次部署长达7个月,舰员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据美媒报道,驻韩美军F-16部队曾因连续坠机被曝“飞行员日均睡眠不足5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人为操作失误的概率显著增加。

为维系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感”,“尼米兹”号今年在西太平洋部署时长已超8个月,远超3至6个月的常规休整周期。船员长期超负荷运转,装备维护则因“部署优先”被迫压缩流程、简化标准。

霸权野心与实力脱节

美军在南海的频繁活动已陷入“高成本、低收益”的恶性循环。2026财年美国防预算高达1.01万亿美元,但军费分配存在结构性问题。

大量预算被军工巨头以研发、采购名义截留。例如,F-35项目年均维护费用超百亿美元,但洛克希德・马丁拒绝开放技术数据,导致军方维护成本高企。

与此相对,美军在南海的行动有增无减。近年来,美军打着“航行自由”幌子,在南海年均开展军事活动超1000次,航母战斗群频繁抵近侦察,舰载机高强度起降成常态。

这种“以损耗换威慑”的模式早有前车之鉴:2025年5月,“杜鲁门”号便因同款问题接连发生4起事故、损毁3架战机。如今的“尼米兹”号不过是重蹈覆辙。

福建舰采用的一体化桅杆彰显了中国电磁兼容技术的进步,而美国福特号航母仍沿用传统的“晒衣架”式桅杆设计。电磁空间里的较量,中美技术差距正在悄然改变。没有人知道下一次事故何时到来,但南海的波涛似乎正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真理:野心若超越实力,再强大的航母也会在风暴中迷失方向。

信息来源:

2架美军机在南海相继坠毁,均起飞于美“尼米兹号”航母,坠机原因正在调查中

2025-10-27 11:21·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