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全面复兴之中,但唯独有一项运动,却一直在走下坡路,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有人甚至开玩笑说,这项运动是“中国国运平衡器”——没错,我说的就是足球(特指男足)。
足球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体育项目。
战国时期的齐国,蹴鞠是军队的训练项目。到了汉代,连《汉书》都记载了蹴鞠是“兵势”,用来培养士兵的协作能力,甚至还诞生了世界首部足球战术书《蹴鞠二十五篇》。
如果你以为它只是“军训”,那就错了!
到了唐代,蹴鞠成了贵族圈的社交货币,连武则天都带着女侍卫玩“女足对决”。同一时期, 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并在英国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
宋代是蹴鞠的“巅峰时刻”——皇帝带头踢,百姓街头赛,民间出现了专业蹴鞠社团“齐云社”,相当于古代版“足球俱乐部”,连“寒食节”都成了全民足球日。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是开国皇帝,更是“花式足球”的祖师爷,能用头、肩、背、膝连环接球,球技堪比现代C罗。今天要给大家看的《蹴鞠图》正是这段足球盛世的见证。
《蹴鞠图》又名《宋太祖蹴鞠图》,是世界上唯一一幅描绘皇帝蹴鞠的图画。原作者为北宋苏汉臣,现存的是元代钱选临摹品,纸本设色,纵28.6厘米,横56.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中。
钱选(1239—1299),宋末元初著名画家,字舜举,号玉潭,又号巽峰,霅川翁,别号清癯老人、川翁、习懒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提倡士气说,,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蹴鞠图》中,10位身着宽袍大袖的古人在庭院里玩蹴鞠。画中右边身材矮胖,头戴巾帽,身穿便服,正在踢球的为宋太祖(赵匡胤);太祖对面侧脸有须,高帽长袍,手聊袍角作势接球的为赵普;赵普身后衣着相似,年少无须的为楚昭辅;楚昭辅身后,并排三人,由左向右,依次则为石守信、宋太宗(赵匡义)、党进。
钱选的画笔堪称“古代摄像机”:人物衣纹用细如发丝的线条勾勒,连大臣腰间玉佩的流苏都根根分明;皮球表面的12片皮瓣缝制痕迹清晰可见,和现代足球的六边形拼块如出一辙。 但整个球体却比现代足球小一圈——这是因为宋代蹴鞠更注重技巧而非力量,放到今天,国足队员们怕是连颠球都能把球踢飞。
在这幅画上,钱选还埋下了一个“历史彩蛋”:元代统治者本不提倡汉文化,但钱选却坚持临摹宋代蹴鞠图,画里赵匡胤的龙袍颜色、大臣的朝服样式都严格遵循宋代规制,但画上的落款却采用元代的纪年方式。这种时空错位的处理,既是对宋代文化的缅怀,也暗含文人在异族统治下的身份焦虑。
钱选的《蹴鞠图》给我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蹴鞠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当宋太祖和大臣们踢球时,他们传递的是“军民同乐”的和谐;而今天的国足,却让球迷看到了“从历史巅峰到现代谷底”的落差。
站在《蹴鞠图》前,我们既能看到古人对蹴鞠的纯粹热爱,也能感受到现代足球的无奈与挣扎。或许正如陆游诗中所写:“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当足球回归娱乐本质,当球员找回对胜利的渴望,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蹴”出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