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不仅依靠张良、陈平等谋士,更依赖一群看似平庸的沛县同乡。他们原本只是市井中的普通百姓,却在乱世中跟随刘邦,从沛县起兵到楚汉争霸,最终成为西汉开国的重要支柱。刘邦的用人之道独特而有效,他能够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同乡培养成治国之才,又能适时地平衡他们的权力,确保汉朝的长久稳定。这些沛县豪杰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乱世中个人奋斗的传奇,更揭示了刘邦成功建立汉朝的关键因素。
一、刘邦的"沛县同乡会":那些改变汉朝命运的底层人物刘邦的同乡功臣群体,堪称历史上最独特的"草根逆袭"案例。他们原本只是沛县的普通百姓,却在乱世中跟随刘邦,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这群人包括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王陵、审食其等,他们绝大多数出身贫寒,甚至被当时社会视为"下九流"。
萧何原是沛县县吏,负责文书工作。他虽有一定文化素养,但地位并不显赫,只是县衙中的小职员。然而,他深谙律法,善于识人,对刘邦的才能早有预见。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善为吏,文无害",也就是说他文书工作做得好,没有文字错误。这种能力在乱世中看似微不足道,却成为刘邦日后制定政策、治理国家的重要基础。
曹参原是沛县狱吏,负责监管囚犯。他性格刚直,行事果断,与萧何同在县衙工作。史载曹参"为人严酷,少文",也就是说他性格严厉,不擅长言辞。这种看似缺点的性格,却在乱世中成为其军事才能的保障。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身受七十多处伤,战功卓著,最终位列功臣第二。
樊哙是沛县屠夫,以屠宰为生。他体格魁梧,勇猛异常,与刘邦关系极为亲密。樊哙"以屠狗为事" ,却在鸿门宴上勇闯项羽军营,救刘邦于危难之中 。他的忠诚与勇猛,成为刘邦早期势力的重要支撑。
周勃更是出身贫寒,"以编织养蚕器具为业",同时"乡里有丧事,去吹箫管奏挽歌",甚至"引强弓的勇士" 。这种多重身份的底层人物,最终却成为汉朝开国的重要将领,甚至在吕后去世后,与陈平联手平定诸吕之乱,拥立汉文帝,被刘邦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 。
夏侯婴原是县衙的"厩司御",也就是负责马匹的车夫。他与刘邦关系极为亲密,甚至在刘邦与项羽作战时,多次为刘邦驾车,成为刘邦的"专属司机" 。彭城之战中,刘邦兵败逃亡,夏侯婴不顾危险,多次将刘邦的子女抱回车上,最终将他们安全送回丰邑 。
王陵是沛县豪族,早年被刘邦以兄礼相待。他"集合数千人,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刘邦,直到其母为坚定其归顺汉王的决心,伏剑自杀,被项羽烹煮,王陵才归顺刘邦 。他最终官至右丞相,位列功臣之一。
审食其原是刘邦的舍人,负责照料刘邦家眷。刘邦兵败彭城时,审食其与吕雉、刘太公一同被项羽俘虏,后侍奉吕雉,成为吕雉亲信。刘邦灭项羽后,封审食其为辟阳侯。刘邦病死后,审食其曾秘不发丧,计划诛杀诸将,后因郦商劝说而放弃 。吕后去世后,审食其短暂担任左丞相,后因淮南王刘长之怨被椎杀 。
这些沛县同乡,原本只是市井中的普通百姓,却在乱世中跟随刘邦,最终成为汉朝的开国元勋。他们的成功,既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也是刘邦用人智慧的体现。刘邦能够发现他们的长处,给予适当的职位,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作用。
二、刘邦对待同乡功臣的态度与策略刘邦对同乡功臣的态度复杂而微妙,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又有明确的政治考量。他一方面信任并重用这些同乡,给予他们封侯赐爵的荣誉;另一方面又通过"功人功狗"的分类,明确区分他们的地位与作用,确保权力平衡。
刘邦对同乡功臣的重用体现在封赏上。汉五年,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最多 。曹参因战功被封为平阳侯,位列功臣第二 。樊哙被封为舞阳侯,周勃被封为绛侯,夏侯婴被封为汝阴侯 。这些封赏不仅是对功绩的认可,更是刘邦对同乡的特殊照顾。
然而,刘邦对同乡功臣的态度并非一味纵容。在论功行赏时,刘邦曾以"功人功狗"的比喻,将萧何与曹参等人区分开来 。刘邦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兽耳,功狗也。至于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他将萧何视为"功人",而将曹参、樊哙等人视为"功狗",明确区分了战略规划者与执行者的不同地位。
刘邦对同乡功臣的策略,体现了他"知人善任"的用人智慧。他能够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职位,让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作用。萧何被任命为相国,负责内政与战略规划;曹参跟随刘邦征战,成为战场上的猛将;樊哙被任命为大将军,负责刘邦的贴身保护;周勃、夏侯婴等人则被任命为将军,参与军事行动。
刘邦对同乡功臣的策略,也体现在权力平衡上。他一方面重用这些同乡,另一方面又引入张良、陈平等非同乡的谋士,形成权力制衡。这种平衡策略,确保了汉朝政权的稳定,也为后来的"萧规曹随"政策奠定了基础。
刘邦对同乡功臣的态度,还体现在对卢绾的特殊照顾上。卢绾是刘邦的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极为亲密 。刘邦称帝后,封卢绾为燕王,这是刘邦对同乡功臣的特殊恩宠。然而,当刘邦晚年开始诛杀异姓诸侯王时,卢绾却因恐惧而叛逃匈奴,最终病逝于北方 。这一结局,反映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复杂态度。
三、同乡功臣的崛起之路:从草根到治国统帅的转变萧何从县吏到丞相的转变,堪称沛县同乡功臣中的典范。他原本只是沛县县衙中的小职员,负责文书工作。然而,刘邦起兵反秦时,萧何却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萧何的崛起始于"月下追韩信"的典故。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韩信因未被刘邦重用而决定离开,萧何得知后,"不及以闻,径召诸将,曰:'诸君皆且止,吾欲言之。'乃先解韩信军符节,与信上马,南乡驰去"。萧何不顾刘邦的命令,私自追回韩信,并向刘邦力荐,最终促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萧何的识人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刘邦的忠诚与担当。
萧何的崛起还体现在楚汉战争期间的贡献上。他留守关中,负责后勤保障,为刘邦提供了稳定的兵源和粮草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关中与项羽对峙时,萧何"发关中卒,从击项羽",并"以善计,为上中护军"。萧何的计谋与管理能力,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保障。
萧何最终官至丞相,位列功臣之首。刘邦称帝后,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最多 。刘邦曾说:"功人功狗,萧何功最大",并给予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这是对萧何特殊地位的认可 。
曹参从狱吏到战场猛将的转变,体现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包容与信任。他原本只是沛县狱吏,负责监管囚犯。然而,刘邦起兵反秦时,曹参却成为刘邦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曹参的崛起始于战场上的表现。他"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战,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曹参跟随刘邦"攻胡陵、方与,击秦监公军,大破之。东下薛,击泗水军薛郭西。复攻胡陵,取之。徒守方与。方与反为魏,击之。丰反为魏,攻之,赐爵七大夫"。曹参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刘邦麾下的重要将领。
曹参的崛起还体现在刘邦对他的评价上。刘邦曾说:"曹参当居首功",认为他的战功最大。然而,刘邦最终却将萧何排在功臣之首,认为萧何是"功人",而曹参是"功狗" 。这一评价,反映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复杂态度,既有信任与重用,又有明确的权力定位。
曹参最终官至相国,接替萧何的位置。汉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被任命为相国。他秉承"萧规曹随"的政策,延续萧何的治国理念,为汉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勃从吹丧篾匠到权力核心的转变,展现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信任与预言。他原本只是沛县的普通百姓,"以编织养蚕器具为业",同时"乡里有丧事,去吹箫管奏挽歌",甚至"引强弓的勇士" 。然而,刘邦却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这一预言最终在吕后去世后的政变中得到验证。
周勃的崛起始于战场上的表现。他"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周勃"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大夫爵。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却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从击秦军,出亳南。河闲守军于杠里,破之。击破赵贲军开封北,以却敌先登,斩侯一人,首六十八级,捕虏二十七人,赐爵卿"。周勃在多次战斗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逐渐成为刘邦麾下的重要将领。
周勃的崛起还体现在刘邦对他的信任上。刘邦曾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这一预言在吕后去世后的政变中得到验证。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吕后去世后,吕禄以赵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上将军,吕产以吕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相国,欲取代刘氏政权。周勃与陈平密谋,最终诛灭吕氏外戚集团,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周勃因此被任命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封赏食邑一万户 。
周勃最终官至丞相,位列功臣之一。然而,他在权力巅峰时,却选择功成身退,避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有人对周勃说:"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周勃因此"乃谢,请归相印",回到封地养老,最终得以善终 。
夏侯婴从车夫到九卿的转变,体现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依赖与信任。他原本只是沛县县衙的"厩司御",也就是负责马匹的车夫 。然而,刘邦起兵反秦时,夏侯婴却成为刘邦最重要的"专属司机"之一。
夏侯婴的崛起始于彭城之战中的表现。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彭城之战中,刘邦兵败逃亡,"常收载之",并"抱紧自己的脖子",驾车技巧从"徐徐前行"转为"疾驰",在刘邦"十几次欲斩杀夏侯婴"的危机中,硬是将刘邦及其子女安全送出险境 。夏侯婴的忠诚与机智,成为刘邦早期势力的重要支撑。
夏侯婴的崛起还体现在刘邦对他的信任上。刘邦曾说:"夏侯婴,我的车夫,却能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他是我最可靠的伙伴之一。"夏侯婴因此被任命为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驾,官至九卿。
夏侯婴最终官至太仆,位列九卿。然而,他的爵位在玄孙夏侯颇时因"与父亲的奴婢通奸"而断绝,家族逐渐退出政坛 。
王陵从割据豪族到右丞相的转变,展现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笼络与制衡。他原本是沛县豪族,"集合数千人,占据南阳",不愿跟随刘邦。直到其母为坚定其归顺汉王的决心,伏剑自杀,被项羽烹煮,王陵才归顺刘邦 。
王陵的崛起始于归顺刘邦后的表现。据《史记·张陈王周传》记载,王陵归顺刘邦后,"随其平定天下,最终封侯拜相"。汉惠帝六年,曹参去世后,王陵被任命为右丞相,与左丞相陈平一同执政 。
王陵的崛起还体现在刘邦对他的信任上。刘邦曾说:"王陵为人质朴少文,但秉性耿真,深得我心。"王陵因此被任命为右丞相,位列功臣之一。
王陵最终官至右丞相,位列功臣之一。然而,他在吕后掌权时期,因反对封诸吕为王而被罢相,迁为太傅,失去实权。吕后八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 。
审食其从舍人到左丞相的转变,体现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特殊照顾与政治利用。他原本只是刘邦的舍人,负责照料刘邦家眷。刘邦兵败彭城时,审食其与吕雉、刘太公一同被项羽俘虏,后侍奉吕雉,成为吕雉亲信 。
审食其的崛起始于刘邦对他的信任。刘邦曾说:"审食其,我的舍人,却能在关键时刻照顾我的家眷,他是我最可靠的伙伴之一。"审食其因此被任命为辟阳侯,位列功臣之一。
审食其的崛起还体现在吕后掌权时期的特殊地位上。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临朝称制期间,审食其"常用事,公卿皆因而决事",掌握奏事转呈权。审食其因此成为吕后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
审食其最终官至左丞相,位列功臣之一。然而,他在吕后去世后的政变中,因未救赵姬之失,被赵姬之子淮南王刘长以铁椎击杀,成为吕氏集团覆灭后的牺牲品 。
四、同乡功臣的结局与历史影响萧何善终,但家族命运多舛。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之首,官至丞相,封为酂侯。然而,萧何晚年却因刘邦的猜忌而自保,"自墨"免罪,最终得以善终 。
萧何的家族在后世影响深远。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的后代"五百余年后的南北朝时期甚至成功登上了皇位,南朝齐和梁两国都是萧何后人所建" 。萧何的治国理念也被后世推崇,"萧规曹随"成为汉初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曹参善终,但家族断代。曹参是刘邦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二,官至相国,封为平阳侯。他接替萧何的位置,秉承"萧规曹随"的政策,延续萧何的治国理念,为汉朝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曹参的家族在后世影响有限。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的后代"纵观两汉陆陆续续地出现过断代现象,但皇帝念及曹参功劳每年都给曹家的侯爵扶持着。有说三国时期曹操为曹参后人,但有待商榷,再往后曹氏就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了" 。
周勃善终,但政治生涯起伏。周勃是刘邦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四,官至右丞相、丞相,封为绛侯。他在吕后去世后的政变中,与陈平联手诛灭吕氏外戚集团,拥立汉文帝,被刘邦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 。
周勃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多次起伏。他先被任命为右丞相,后被罢免,又在陈平去世后重新被任命为丞相,十余月后又被罢免,最终回到封地绛县 。周勃在封地期间,"因有人告发周勃谋反,被捕入狱",但最终被文帝赦免,恢复爵位 。
周勃的家族在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儿子周胜之、周亚夫先后被封侯,其中周亚夫在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成为西汉名将 。周勃的治国理念也被后世推崇,"无为而治"成为汉初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
樊哙家族命运多舛。樊哙是刘邦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五,官至大将军、左丞相,封为舞阳侯。他因鸿门宴救刘邦而闻名,是刘邦的"连襟",深得刘邦信任 。
樊哙的家族在后世影响有限。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樊哙有两个儿子,长子在吕雉死后被当成吕后一党处死,二子为私生子,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再往后就只有其玄孙的记载,樊家逐渐消失于史册 。
夏侯婴家族断代。夏侯婴是刘邦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八,官至太仆,封为汝阴侯。他因彭城之战救刘邦而闻名,是刘邦的"生死之交" 。
夏侯婴的家族在后世影响有限。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夏侯婴死后其子继承了他的爵位,一直到玄孙夏侯颇时期,"因为和父亲的奴婢通奸而废除了爵位,从此退出政坛" 。三国时期的夏侯惇、夏侯渊家族是否为其后代,尚有争议 。
王陵隐退善终。王陵是刘邦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十二,官至右丞相、太傅,封为安国侯。他在吕后掌权时期,因反对封诸吕为王而被罢相,迁为太傅,失去实权 。
王陵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多次起伏。他先被任命为右丞相,后被罢免,最终隐退,不再上朝。王陵的家族在后世影响有限。据《史记·张陈王周传》记载,王陵的子嗣继承爵位,但"安国侯传至王陵玄孙因酎金事件断绝" 。
审食其政治牺牲品。审食其是刘邦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十三,官至左丞相、太傅,封为辟阳侯。他在吕后掌权时期,成为吕后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
审食其的政治生涯经历了多次起伏。他先被任命为左丞相,后被罢免,改任太傅 。吕后去世后,审食其短暂恢复相位,但最终因未救赵姬之失,被赵姬之子淮南王刘长以铁椎击杀,成为吕氏集团覆灭后的牺牲品 。
卢绾叛逃匈奴。卢绾是刘邦最重要的同乡功臣之一,位列功臣第七,官至太尉,封为燕王。他与刘邦关系极为亲密,是刘邦的"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 。
卢绾的结局是叛逃匈奴。据《史记·卢绾列传》记载,刘邦晚年诛杀异姓诸侯王,卢绾因恐惧而叛逃匈奴,最终病逝于北方。卢绾的家族部分成员回汉获封,但其结局反映了刘邦对异姓王的不信任,强化了"非刘氏不王"的政治原则 。
这些同乡功臣的结局,反映了刘邦对同乡功臣的复杂态度,既有深厚的情感纽带,又有明确的政治考量。刘邦一方面信任并重用这些同乡,给予他们封侯赐爵的荣誉;另一方面又通过权力平衡,确保汉朝政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