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上午9点19分,武汉51岁的“瓜老板”老胡因心脏不适,紧急致电好友韩顺送药。韩顺20分钟内取药赶到其入住的雅斯特酒店前台,但因仅知晓老胡姓氏及昵称,无法提供全名,前台以“无义务帮忙查询住客信息或送药”为由拒绝协助。韩顺多次拨打老胡电话均无人接听,只得将药留在前台并微信留言后离开。致命延误:监控显示,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的急救药在前台滞留超5小时。当日下午3点,酒店保洁打扫房间时发现老胡倒地身亡。法医推断死亡时间为中午12点至2点间——若药物及时送达,本可争取黄金抢救时间。

拒绝合理协助:前台在已知“客人突发疾病需急救药+电话失联”的情况下,未尝试核实住客信息(如通过入住时间、外貌特征等),亦未启动应急排查(如广播寻人或房间检查)。律师指出,酒店对失联客人负有法定注意义务,尤其在接收药品后更应主动干预。
管理机制缺失:酒店既未建立急救物品特殊处理流程,也未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事发5小时内,工作人员未查看监控、联系送药人或主动确认房客状态,暴露出安全管理体系形同虚设。

家属指控酒店“不作为致错失抢救时机”,但两次调解中酒店仅愿支付2万元“人道补偿”,拒绝承认主要责任。法律焦点在于:
若尸检证实死因与滞留药物直接相关(如心源性猝死),酒店或担次要责任(律师尚满庆观点);
关键证据包括前台监控、通话记录及药品滞留时长,可证明酒店未尽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

此案撕开服务行业的深层矛盾:
制度僵化:隐私保护不能成为漠视生命的挡箭牌。酒店完全可在不泄露信息前提下,通过内部核查或广播寻人响应求助。
人性化缺位:当韩顺反复恳求时,前台冷漠坚守“无义务”说辞,折射出服务行业责任意识的集体滑坡。网友疾呼:“若多一份变通,何至于阴阳两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