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技术全球顶尖,为何仿不出日发动机?拆开后才明白 网络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中国的制造业和工业水平:凡是眼睛看得见的,没有中国学不会、造不出来的。我国制造业的成长速度全球有目共睹,近些年不断涌现出大批先进技术。 不过有人表示,中国制造技术虽然十分强大,却无论如何都仿制不出日本的航空发动机,哪怕是将其拆成拆烂,都无法完美地复刻出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不仅可以为飞机提供动力,还是促进航空事业进步的重要推力,人类航空史上每一次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更先进的航空发动机。 但由于航空发动机涉及领域较多,工艺难度高,很少有国家能在这一领域取得成就,目前只有美俄有绝对的话语权。 日本得益于早期工业革命以及和资本主义强国的合作,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体系也很完善,很早便掌握了制造先进发动机的技术,日本生产的航空发动机在世界也是处于领先地位。 早先时候,我国科学家曾试图对日本的发动机进行拆解,却发现根本无从下手,稍有不慎就会将发动机损坏,更不用谈了解其中的技术。 原来,日本的发动机采用了十分特殊的组合结构,零件和零件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细节处理得非常巧妙,没有丝毫的缝隙,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损坏都会影响整个发动机使用。 比如发动机内部大量的扇叶,就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每一片扇叶都需要严丝合缝,一点点细微的差距就很可能导致满盘皆输。日本得益于成熟的数控加工技术,将扇叶之间的误差都控制在了很小的幅度内,确保了发动机的性能。其他国家要想拆开仿制,只会让发动机损坏,失去作用。 除去扇叶之外,发动机其他的结构也需要高超的技术加工,要求确保发动机各个零件耐寒冷、耐高温并且耐腐蚀,这对各国的精加工技术同样提出了高要求。就算是一个小型发动机,都集成了数十种工艺技术,没有完善的工业链根本无法制造。 由于我国的发动机技术起步较晚,导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相关领域远远落后其他国家,随着我国制造业、航空业等技术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在发动机领域领先世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