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华为乾崑智驾ADS 4来了,世界引擎+行为模型,这不只是升级

今天刷到一条消息,是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的。没转发,没配表情,就一段文字,但信息量不小。说乾崑智驾ADS 4支持W

今天刷到一条消息,是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的。没转发,没配表情,就一段文字,但信息量不小。说乾崑智驾ADS 4支持WEWA架构,也就是“世界引擎+世界行为模型”,云端AI算力达到45EFLOPS,训练数据累计10亿公里,截止到2025年9月15日。数据来源是HUAWEI ADS。我第一反应是:这个数字,已经不是“跑得多”能形容的了。

先说说这个WEWA。听起来挺玄,其实可以这么理解:以前的自动驾驶系统,像一个刚上路的新手司机,靠摄像头和雷达“看”前面有什么,然后决定怎么走。它对世界的理解是碎片化的——看到斑马线就停,看到红灯就刹。但WEWA不一样,它试图构建一个“动态的数字世界”。世界引擎负责模拟物理环境,比如雨天路面打滑系数、风速对车身的影响;世界行为模型则在学人——行人突然冲出来会怎样,旁边那辆车是不是要变道,外卖骑手拐弯前会不会先减速。这两个加起来,系统不再只是“反应”,而是在“预判”。

数据驱动的认知演进

这背后,是10亿公里的真实驾驶数据在支撑。什么概念?如果一辆车每天跑500公里,得连续跑5500多年。这些数据不是随便采集的,而是来自已经上路的华为智驾车辆,每一段都带着传感器记录的环境信息、决策过程和结果反馈。换句话说,系统见过太多“万一”——比如施工围挡突然出现、孩子追着气球跑进车道、前车急刹时后车没反应……这些极端场景,恰恰是自动驾驶最难处理的部分。现在,它们都成了训练样本。

算力方面,45EFLOPS是个什么级别?E是10的18次方,FLOPS是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粗略对比,一台高端游戏显卡大概在30-50TFLOPS(10的12次方),差了六个数量级。这意味着云端能同时跑成千上万个模拟场景,把现实中几年才遇到一次的危险情况,在几小时内重复训练成千上万遍。这不是堆硬件,而是把“经验积累”的速度拉到了非人类的节奏。

有意思的是,华为没提“L4”或“完全无人驾驶”这类标签。他们更关注的是“开得像人,但比人稳”。比如,在复杂环路汇入时,系统不会死守车道线,而是像老司机一样,微调方向、控制车速,找到最自然的切入时机。再比如,经过学校区域,车速会提前降下来,不是因为限速牌,而是识别到周边有学生活动的规律。这些细节,才是真实驾驶的“软逻辑”。

世界引擎与行为模型协同运作

我们常以为技术进步是突变的,其实更多是量变积累。十年前,车载系统连语音识别都卡顿;五年前,自动泊车还常撞到柱子;现在,城市NOA(导航辅助驾驶)已经能在早晚高峰里完成变道、绕行、避让。这种演进不是靠某个天才灵光一现,而是数据、算法、算力三者螺旋上升的结果。华为的10亿公里,本质上是在用规模换认知的深度。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么多数据,安全吗?从技术角度看,原始数据在上传前会做脱敏处理,车牌、人脸这些敏感信息会被剥离。真正用于训练的是“行为模式”:比如在某个路口,87%的司机会提前减速,63%会选择靠左车道。系统学的是规律,不是记忆。这就像医生看病例,关注的是症状与治疗的关联,而不是病人的名字。

云端算力支撑智能进化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自动驾驶正在从“功能”变成“基础设施”。就像当年4G催生了短视频,现在的高阶智驾可能正在为下一代出行服务铺路。想象一下,未来车辆之间能共享路况预测,不是“前面堵车”,而是“前方3公里处有施工,建议在下一个出口提前分流”。这种协同,需要的不只是单车智能,更是整个系统的认知对齐。

我注意到,这次发布很安静。没有发布会,没有PPT炫技,就是一条技术动态。但恰恰是这种克制,让人觉得踏实。技术不需要喊口号,它的价值体现在每一次平稳的变道、每一个提前的预判、每一段安全抵达的路程里。

十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国产车能不能造好发动机”;今天,我们已经在谈论“中国的自动驾驶系统能不能理解中国复杂的路况”。这不是谁宣布的胜利,而是无数工程师在后台看数据、调参数、修bug堆出来的现实。它不声不响,但确实在往前走。

信源: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方账号,2025年9月16日发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