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冬,保障能源电力稳定供应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美丽的“山城”重庆,一场为确保市民温暖过冬的能源攻坚战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2025年11月22日13时17分,随着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疆电入渝”工程)的配套项目——500千伏渝岳一线成功合环,标志着500千伏渝岳一、二线实现全面投运。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为重庆市迎峰度冬的电力保供工作增添了坚实保障,进一步优化了区域500千伏骨干电网的整体架构。

01 能源大动脉:解码“疆电入渝”战略工程
“疆电入渝”工程并非孤立的项目,而是国家“西电东送”能源战略宏伟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起于新疆哈密市巴里坤换流站,终至重庆市渝北区渝北换流站,线路全长约2260公里,总投资高达286亿元。它如同一条横贯东西的能源大动脉,承载着将新疆丰富的清洁能源输送至中国西南部负荷中心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重庆的电力需求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对外依存度较高。而新疆则拥有广阔的沙漠、戈壁地带,风能与太阳能资源极其丰富。“疆电入渝”工程正是为了优化能源资源配置而生。工程配套电源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采用了“风光火储多能互补”的先进模式,确保了电力输出的稳定性。
此条特高压直流通道每年可向重庆输送超过360亿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满足千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这不仅能极大缓解重庆的用电压力,特别是夏季和冬季的用电高峰,还能有效替代燃煤消耗,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02 攻坚克难:铸就山城电网新骨架
如果说“疆电入渝”主工程是主动脉,那么500千伏渝岳线路便是确保血液精准流入各个器官的关键血管。这条线路起于渝北换流站,止于巴岳站,全长近110公里,是“疆电入渝”配套项目中地形最复杂、协调难度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
重庆素有“山城”之称,地势崎岖,这给电力线路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渝岳线需要数次下跨220千伏及以下各等级电力线路,并穿越嘉陵江、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协调工作极为繁重。面对重重困难,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组织旗下建设公司与重庆送变电公司等单位,迎难而上。
在施工高峰期,近千名作业人员和50多个班组奋战在崇山峻岭与江河之上。建设团队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智能化减人”,应用了无人机展放导引绳、集控智能可视化牵张设备等多种创新技术手段。尤其是在跨越嘉陵江的标志性江段,施工人员在高空进行附件安装,展现了电力铁军不畏艰险、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03 迎峰度冬:新保障与绿色未来
随着冬季寒潮的到来,重庆市的供暖需求攀升,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工作面临考验。500千伏渝岳双线的全面投运,恰逢其时,为这座城市的能源安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保障”。它的投运,使得“疆电入渝”的强大输电能力得以更可靠地释放,提升了电网的灵活性和互济能力。
这条新的能源通道不仅带来了电力的“量”,更带来了能源结构的“质”的飞跃。来自新疆的清洁电力,将有效减少重庆本地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对改善空气质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深远影响。它为重庆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特别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清洁的能源底座。
展望未来,重庆正从传统的电力受端,向“西电东送”战略中的能源配置枢纽转变。“疆电入渝”及其配套工程的顺利落地,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它不仅为重庆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也为中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总而言之,500千伏渝岳一、二线的成功投运,是“疆电入渝”这一国家级重大工程从蓝图走向现实的关键节点。它凝聚了数千名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克服了地理环境与技术施工的双重挑战。在当前迎峰度冬的关键时期,这一成果不仅为重庆市民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中国的清洁能源转型之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