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精神面相越来越好的中年人,都有这3个好习惯

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人,一旦太执着于表象,非要介入他人的人生戏码,反而离内心的安宁有了千里之遥。这就是为

弘一法师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人,一旦太执着于表象,非要介入他人的人生戏码,反而离内心的安宁有了千里之遥。

这就是为什么,人到了中年,心相便是面相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脸上的纹路是老天爷画的,但实际上,那种来自于眉宇间的气象,从来都是自己修的。

有些人年过四十,反而越发显得舒展、透亮、清朗。

你可别以为这是护肤品的效果,其实就是这些人的精神面相养得好。

而且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大多守着这三个不起眼的好习惯。

情绪上了膛,却不轻易扣扳机

年轻人嘛,都血气方刚,一点就着。

但是到了中年还这样,那就是修为不够了。

就好比那些精神面相好的人,不是没脾气,是学会了给情绪安上一个“缓冲阀”。

然后,即便遇到糟心事,火气就要“噌”地冲到脑门,他也能及时硬生生按住,先在心里过三遍:

“发火就能解决么?后果自己能承担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

明朝大儒王阳明,一生历经了很多大事,官场风波、沙场险境。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惊天叛乱时,明明前方战事吃紧,但后方朝中奸佞当道,谣言四起。

甚至呢,皇帝还专门派了太监来摘桃子。

如此内外交困的处境,换做是谁,都压力如山。

可以想象,若是换作常人,早就焦头烂额,甚至怒发冲冠了。

可从史料记载上来瞧,王阳明就在此期间,依旧每日讲学不辍,淡定地与弟子讨论学问,神色如常。

他内心世界也并非不焦虑,不愤怒,而是知道唯有让自己用强大的心学功夫,把这些翻腾的情绪都化解了,真正做到了“此心不动”。

这样,才能平常心对待一切,让一切回归正常轨迹上。

王阳明真正做到了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思考如何破局上,最终成功擒获宁王,稳住了大局。

脸上从头到尾嘛,自然是一派风清月明。

《菜根谭》里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脾气暴躁、心思粗糙的人,其实什么像样的事都办不成。

倒是那种心神安定、态度温和的人,各种福分自然会聚集到他身边。

尤其是人到中年,若动不动就炸毛,消耗的是自己的气血,磨损的是自己的面相。

因此,懂得管理情绪,便是中年人的第一修为。

暗自告诉自己,要把即将爆发的怒火,变成一声深长的呼吸。

当你你的五脏六腑顺了,脸上的纹路自然就柔和了。

脑子里的水,持续往外倒

很多人到了中年了,就觉得自己很多都“学够了”。

于是吧,靠着老经验混日子,仗着自己一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自以为是的心态,到处张扬。

可实际上吧,社会的发展之快,从你的眼神慢慢就变得浑浊、固执里就看得出来。

但是吧,那些精神面相清朗的人,恰恰相反。

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会积极承认“我知道的还很有限”,对世界保持着新鲜的好奇心。

然后,还愿意接触新东西,甚至向年轻人学这些新鲜的事物。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他开始组建湘军初期,即便上战场,也是屡战屡败,甚至一度投水自尽。

但他吧,就是有个极好的习惯——“师夷技”。

他并不固守传统文人瞧不起“奇技淫巧”的偏见,反而是亲自去研究西洋火炮、战舰。

他还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主动引进西方技术制造枪炮、轮船,这也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起点。

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在中年以后还能保持如此开放的好学心态,不断“倒掉”脑子里不合时宜的旧水。

同时,积极注入新知,这便使得他的视野和格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甚至,同辈们都发现他的脸上并没有那种顽固不化的暮气。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所谓的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因为意识到这种无限,就停止好奇心和追逐的步伐。

当你一边求知若渴,一边又能见识到更大的世界。

那么,当你意识到这一点,自己也会变得谦卑,保持饥渴。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中年人,也要保持这种“空杯”心态,这可以说是一种保持精神年轻的唯一秘诀。

持续学,努力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是为了给大脑排毒,给眼神注光。

当你开始觉得没什么新东西可学的时候,其实你的精神面相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别人的戏,不抢着当主角

中年人最累的,就是太容易把自己当回事了。

于是,到哪都是爱操心,爱揽事,爱替别人做主的姿态。

比如亲戚的家事,朋友的纠纷,同事的矛盾,哪儿都少不了他“主持公道”。

结果往往是,费心费力,还不落好,甚至自己憋一肚子气,眉头拧成了疙瘩。

反观那些活得清爽的,都懂得“边界感”。

他们把别人的事还给别人,尽量不干涉,冷淡一点,把自己的心守好。

唐代名将郭子仪,可以说是功高盖世。

但他的晚年却能得以善终,在复杂的政治漩涡中八面玲珑。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有个著名的习惯:对于朝中纷争、同僚是非,他几乎从不公开站队、置评。

你看看,即便自家祖坟被人刨了这种奇耻大辱,传闻是太监鱼朝恩所指使。

但是即便面对皇帝问起来,他也只是流泪叩首说:

“臣长期带兵,不能禁止部下损坏百姓坟墓,如今自家祖坟遭此报应,乃是天意,非人力所为。”

你瞧,面对如此奇耻大辱,他还能稳住自己的情绪,甚至从容巧妙地把一场可能引发的大冲突,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他根本不去抢着演那个苦大仇深的“受害者”主角,而是甘当配角,不去深挖,最终反而保全了全家和自身的平安。

《增广贤文》里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操心太多,皱纹就多,莫渡他人,管好自己的人,尤其是中年人,福气才能眷顾你。

人生在世,不管闲事,不是冷漠,是清醒。

尽可能把你的精力从别人的舞台上撤回来,全力经营好自己的主场。

当你的内心清静了,面相自然慈悲安详。

其实吧,一个人的精神面相,便是他内心的投影。

情绪稳定,脸上就少了戾气。

持续好学,眼里就还有光芒。

不管闲事,眉间就自有开阔。

这三个习惯,看着简单,但是做到了很难,更难的是你还能守住。

中年岁月里最好的修行,便是修好了内里,那份从容、透亮的气象,自然会显现在你的脸上。

那才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真正的“抗衰”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