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青赛赛场,国乒青年军遭遇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滑铁卢”——U19男团、U15男团、U15女团三项团体冠军接连旁落,U19男团更创下无缘四强的历史最差战绩。

当球迷们还在为“国球荣光”的暂时褪色扼腕叹息时,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浮出水面:支撑国乒数十年辉煌的青训根基,正在悄然发生着令人担忧的变化,而“选材门槛抬高、寒门苗子难入”的现象,正是其中最刺眼的一道裂痕。

“以前练乒乓球,拼的是汗水和天赋;现在练乒乓球,先拼的是钱包。”基层教练的这句感慨,道破了如今青训市场的现状——“高成本”早已不是新鲜事,且正逐渐成为天赋少年的“拦路虎”。
王楠旗下“国球舍”训练营的收费情况就颇具代表性。据体育大V及家长爆料,该训练营每月学费约8800元,宣传中还提及“可为学员省去省市选拔环节,直通国少、国青选拔赛”。

这类现象并非个例。有地方家长反映,部分私人培训机构除每年数万元培训费外,还暗藏数万元“关系疏通费”,不交就无法获得参赛推荐资格。尽管这些信息尚未经中国乒协官方正式核实,但密集的舆论反馈,已清晰折射出青训市场的乱象。
对普通工薪家庭而言,这样的开销相当于大半年的总收入,足以让他们忍痛将有乒乓球天赋的孩子从球台前拉走,但对富裕家庭来说,这类投入不过是为孩子铺路的“常规操作”。这种“金钱筛选”的结果,直接导致国乒青训的“人才池”不断缩水,曾经“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如今越来越难上演。
曾几何时,国乒阵中从不缺“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王曼昱的父亲靠卖肉夹馍凑学费,让女儿在球台旁站稳脚跟。

丁宁小时候跟着母亲挤公交去练球,球鞋磨破了就补一补再穿。可放在现在,这样的孩子恐怕连专业训练营的门槛都摸不到。

如果说“金钱门槛”是选材的外部障碍,那僵化单一的选材机制就是内部漏洞。目前国乒选材仍以国内青少年赛事成绩为核心标准,像温瑞博这样凭借全运会青年组男单冠军等国内荣誉被重点培养的选手,就暴露出了相关问题。
他在国际赛场心理稳定性不足的短板,并未被及时重视。这种“重国内成绩、轻外战能力”的逻辑,让不少小将一到国际赛场就露怯,而对手的“精准突破”更将这一问题放大。2025年世青赛U19男团1/4决赛中,中国台北队选手郭冠宏以3-2击败温瑞博——这是温瑞博本场的第二场失利,直接导致国乒以1-3不敌对手止步八强,创下该项目历史最差战绩。
与此同时,靠国内成绩和钱包支撑入选的小将,因缺乏外战经验屡战屡败,又让国乒不敢轻易给这些新人参赛机会,最终陷入“缺人才—输比赛—更缺人才”的困局。
与国乒青训的“内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手们的青训正全面开花。日本推行“早打早出来”的断代培养计划,2008年出生的张本美和14岁(2022年)便稳定征战WTT常规挑战赛,当年与兄长搭档夺得突尼斯站混双冠军,成为赛事最年轻成人组冠军。2025年17岁的她更跻身顶尖行列,WTT伦敦球星挑战赛击败早田希娜夺冠,入选世乒赛主力,女单排名稳居前十。

另一位日本新星松岛辉空(2007年出生)则以“科技+实战”快速成长,长期用动作捕捉、数据建模优化技术,2024至2025年间年均参赛近30场,WTT蒙彼利埃冠军赛中连克强敌闯入决赛。

中国台北队的针对性训练成效同样突出,2025年6月亚青赛U19男团半决赛,郭冠宏以3-2击败温瑞博,险些淘汰中国队;5个月后的世青赛U19男团1/4决赛,他再度以3-2战胜温瑞博,助力中国台北队以3-1淘汰国乒。
意大利等传统弱队也在崛起,U15男团半决赛中,意大利队以3-1淘汰中国队,其中达尼洛·法索成为关键功臣——他虽未参与首盘对决(首盘是特雷维桑3-2战胜于海洋),但在第三盘3-2击败周冠宏,第四盘又以3-2力克于海洋,其强旋转击球让于海洋多次出现判断失误,两场决胜局胜利直接锁定晋级名额,成为国乒青年军的新威胁。
国乒的辉煌从不是“天注定”,而是几代人“选对人、练对路”的结果。当乒乓球从“全民运动”变成“烧钱项目”,当选材标准从“看天赋”变成“看钱包”,国乒的根基正在动摇。对手们靠着开放体系快速崛起,我们受损的不仅是一时战绩,更是国乒长远的竞争力。
破局的钥匙,从来不在厚厚的账本里,而在回归初心的行动中。不妨为寒门苗子搭起“免费通道”,用专项基金接住每一个差点被成本绊倒的天赋;同时将“外战硬不硬”“抗压强不强”写进选材核心标准,让赛场实绩代替国内奖杯说话。
我们可以学别人的科技赋能,借鉴对手的“以赛代练”模式,但更要记得:国球真正的底气,从来不是金钱堆出的装备,而是少年人握拍不放的热爱,是不问出身、只论实力的公平赛场。当每一颗有天赋的种子都能被阳光滋养,国乒的下一个辉煌,自然会在球台旁悄然绽放。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