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越努力,学习效果越差?
明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宵达旦地复习,成绩却毫无起色,努力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
《大脑想要这样学》的作者认知科学家丹尼尔·T.威林厄姆 (Daniel T. Willingham) 博士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的努力程度,而在于我们所使用的大多数学习方法都是低效甚至错误的。
我们的大脑并非天生就懂得如何高效学习,它需要一本“使用指南”。
1. 学习的关键并非“学习的欲望”我们通常认为,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但一个反直觉的真相是:想要学习的欲望,并不会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威林厄姆博士指出,我们能轻松记住许多从未刻意学习过的信息,却常常忘记那些花了大量时间拼命记忆的知识。这个现象本身就证明,记忆的发生与“学习欲望”无关。
你总会记得一些没有刻意学习的内容:哈里王子有没有结婚,哈维·温斯坦做错了什么,布莱德利·库珀是否在电影《阿甘正传》中扮演主角。你没有学过这些内容,只是看到它们,便记住了。
真正决定我们能否记住信息的,不是我们“想不想记”,而是我们“思考了什么”。大脑保留的是我们思考过的具体内容。这个核心概念被称为“记忆是思想的残渣”。换句话说,有效的学习始于有意义的思考,而非空洞的欲望。
2. 大脑偏爱低效的“跪姿俯卧撑”式学习在学习时,你的大脑会欺骗你,让你偏爱那些感觉上轻松、容易成功但长远来看收效甚微的方法。威林厄姆博士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像在健身时选择做容易的“跪姿俯卧撑”。
做跪姿俯卧撑,你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很多次,显得效率很高,但这种低强度的练习对增强核心力量的帮助微乎其微。大脑在学习时也会鼓励你采用类似的“简单模式”,比如看似勤奋的反复阅读,这会让你获得虚假的成就感。
相比之下,真正能让你变强的训练是难度更高的“立卧撑跳”。你无法一次做很多个,过程也更痛苦,甚至会觉得“效率太低”。但从长远来看,正是这种高难度的挑战在真正地让你变得更强。
同样,高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感觉更困难、更具挑战性。我们需要激发大脑的潜能,主动选择那些虽然困难但能带来长期进步的“脑力锻炼”,而不是屈服于大脑偏爱的轻松模式。
3. 你以为听懂了课,其实只听懂了“线性”故事我们常常在课后感觉良好,自以为完全听懂了老师讲授的内容,但考试结果却证明我们错过了关键信息。为什么会这样?
根本原因在于,日常对话与课堂讲授的结构完全不同。我们与朋友的日常对话是线性的,话题通常围绕着刚刚发生的事情展开,相邻句子间的关联很明显。然而,课堂内容经过了精心设计,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听一堂关于烹饪肉类的食品科学课。老师的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层次结构,包含三个主要观点:烹饪能杀死细菌、让肉更美味、让肉更柔软。但在课堂上,你听到的是线性的内容。老师会先深入讲解第一点下的所有子观点,然后才转到第二点,再讲完第二点下的所有子观点后,最后才提到第三点。
问题就在于此:学生的大脑习惯用听朋友说话的方式来听课,只关注相邻句子间的简单联系,却可能完全错过这三个观点是平级的、共同回答“我们为什么要烹饪肉类?”这个核心问题的深层结构。你可能听懂了每一个细节,却错过了整个知识体系的蓝图。
你的大脑会这样做:用听朋友说话的方式来听课,因此错过某些深层的关联。
怎样激发大脑的潜能:意识到老师构建的内容(具有层次结构)和你听到的内容(线性)存在差异,建立起关联。
4. 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或许是最无效的请思考一下,你最常用的备考方法是什么?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答案是:反复阅读课堂笔记和重读教材。然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恰恰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之一。
反复阅读之所以效果不佳,是因为它只会带来一种虚假的“熟悉感”。心理学家将记忆提取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快速、不专注的,它只能提供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告诉你“我见过这个内容”。另一种方式则更慢、更费力,它负责提取具体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反复阅读主要激活的是第一种记忆系统。你越是重复看,那种虚假的熟悉感就越强,让你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然而,考试需要的是第二种记忆系统——准确回忆细节的能力。因此,重复阅读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激活错误的记忆系统,导致过度自信。
心理学家艾梅·卡伦德和马克·麦克丹尼尔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只读一遍相比,重复阅读对记忆的帮助微乎其微。尽管重复阅读感觉最简单,但它是一种应当坚决避免的学习方法。
5. “自我测验”比“重复学习”更能巩固记忆那么,如果反复阅读这种最常见的方法只是低效的“跪姿俯卧撑”,什么才是能真正巩固记忆的“立卧撑跳”呢?认知科学指向一种更困难但效果远超于此的强大技术:提取练习 (retrieval practic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测验。一个颠覆性的真相是:测验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高效的学习方式。
在一项典型的实验中,研究者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学生用两次学习来备考,第二组学生则用一次学习和一次自我测验来备考。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尽管第二组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少,但他们在最终考试中的得分,比重复学习的学生高出10%至15%。这个结果有力地证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行为,比再次“存入”信息更能巩固长期记忆。
主动提取记忆的行为,就像是在锻炼一条神经通路。每一次成功的提取都会加固这条通路,让信息在未来更容易被找到和访问。相比之下,被动地重复阅读只是瞥了一眼这条通路,却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强化。当然,有效的提取练习需要及时的反馈(知道自己是否答对),并且它只对你测验过的内容有效。
这再次印证了学习与锻炼的类比:提取练习就像是高难度的“立卧撑跳”。过程更辛苦,你会经历失败和挫折,但这才是真正能让你变得更强的训练方式。
学习是一场可以从任何节点开始的良性循环理解了这5个真相,你可能会发现,高效学习并非遥不可及。威林厄姆博士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关于学习的“良性循环图谱”:学习的各个环节——产生兴趣、认真学习、记住知识、获得自信、减少拖延——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这带来的最积极的信息是:你不必非要从“兴趣”开始。无论你现在面临的挑战是记忆力不佳、容易拖延还是缺乏自信,只要通过采纳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提取练习或改善听课技巧),你都可以从循环的任何一个节点切入,并最终带动整个循环的正向运转,甚至重新点燃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你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一个有能力驾驭自己大脑的独立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