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武汉年轻人为啥扎堆缝纫自习室?答案很治愈

“按照步骤来,最后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有成就感。”25岁的刘雪岩正踩着缝纫机,为妈妈制作睡裤。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武汉的

“按照步骤来,最后做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有成就感。”25岁的刘雪岩正踩着缝纫机,为妈妈制作睡裤。如今,这样的场景在武汉的缝纫自习室里屡见不鲜。传统手艺悄然走红,成为年轻人热捧的新风尚。

刘雪岩在给妈妈制作睡裤。 记者商佩 摄

11月2日,在武昌火车站旁的一家缝纫自习室里,刘雪岩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着她做过的布包和拼接猫窝。对她而言,缝纫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疗愈,“缝纫时全程不碰手机、不想工作,大脑完全放空,压力一下就散了”。

“我们这代人既想彰显个性,又需要情绪出口,缝纫刚好能满足这两点。”这家自习室的创始人陈悦表示。最初只是想给孩子做亲子装的她,在网上寻找“缝纫搭子”时发现,不少人有同样的想法——喜欢缝纫,却没有场地和设备。今年9月,她与丈夫创办了这家“布剪单”缝纫自习室。

陈悦展示自己给女儿做的亲子装。记者商佩 摄

除了情绪价值,对快时尚的反思也让年轻人转向手工缝纫。陈悦说,自己会海淘国外的天然面料和国内的植物印染布,“大家更愿意选纯棉、亚麻这些经久耐用的材质,亲手制作的物品既环保又有意义,不会轻易丢弃。”

陈悦在整理布料。记者商佩 摄

“以前是父母逼着学手艺讨生活,现在是年轻人主动找上门找乐趣。”有着20多年裁缝经验的王老师感慨。自习室里还设计了系统课程:从基础走线教起,逐步覆盖缝型处理、袋口工艺、上拉链等技能,学员经过十几节课就能独立完成成衣。

在洪山区另一间近200平方米的工作室,创始人胡晶正在整理学员作品。从事舞台服装设计的她,今年4月借着演出淡季,利用现成设备和师傅资源开办自习室。

胡晶(右二)和学员们在缝纫自习室展示作品。 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优势是有制衣经验和特殊面料,像欧根纱、刺绣贴花这些舞台常用材料,能让DIY更有创意。”胡晶说,师傅传授的实用技巧也能让新手少走弯路,比如上西服袖子的 “嵌条” 诀窍,很多专业学生都要摸索很久。

学缝纫的群体五花八门,目标也各不相同:有小女孩来给娃娃做衣服,也有男生专程学做宠物服装。从荆州跨城而来的周女士,学了9次课就做出了精致衬衫和国风裙,未来还计划自创品牌;身高1米72的张女士因不好买合身衣服,带着网购纸样前来,在老师指导下将裁剪失误的连衣裙改成了高腰款,解决穿搭难题。

自2024年3月武汉出现第一家缝纫自习室以来,目前全市已发展至近十家,并逐渐形成差异化特色:陈悦的研习室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胡晶则侧重专业技艺,还有传统裁缝店转型的改衣教学店,以及主打性价比的自习空间等。

“各家有各家的特点,目前谈不上竞争。”胡晶对行业前景很乐观,“年轻人的需求越来越多元,这种既能释放压力,又能掌握实用技能的体验,相信未来只会更受欢迎。”(长江日报记者商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