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株两年生黄精,块茎都快一公斤了,再养两年,单株就能长到5公斤。”11月25日,阳新县洋港镇的湖北明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负责人陈迪明指尖轻抚着刚从土里挖出的饱满根茎,青翠叶片上的露珠滚落,映着他眼中藏不住的丰收憧憬。这位闯荡粤浙多年的返乡创业者,带着500万元资金与滚烫的故土情怀归来,让家乡闲置的荒山荒地,种出了惠及乡邻的“金疙瘩”,用规模化、全链条的中药材产业,铺就了一条绿意盎然的乡村振兴路。

洋港镇“七分山、三分地”的地理特征,造就了温润的气候与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2年10月,在外经商积累了丰富经验的陈迪明毅然返乡,注册成立湖北明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把握和扎实的产业布局,公司仅用两年多时间就获评县级龙头企业,成为阳新中药材产业的“排头兵”。

如今踏入基地,一幅“山下有厂、山上有田”的产业画卷扑面而来:山下,秸秆收取中心、标准化烘干房、仓储库房一字排开,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山上,千亩药田依山傍势铺展,黄精、白芨、紫苏等名贵药材错落生长,清风拂过,叶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荒山变“药田”的蜕变。作为覆盖种苗繁育、规模化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集散推广的全产业链企业,公司不仅筑牢了产业根基,更架起了农户致富的“金桥”。
“以前种玉米、红薯,一年忙到头每亩收入就几千块,看天吃饭心里慌。现在跟着公司种药材,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基地务工农户陈传友介绍,他将3亩多山地流转给公司,每年获得稳定租金,加上在基地管护药材的月工资2000多元,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
在“协会+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带动下,公司不仅建成1000余亩核心种植基地,更辐射周边农户和合作社,新增种植面积500余亩,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家门口的“致富产业”。

“黄精是药食同源的宝贝,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多糖能抗氧化、辅助降血糖,市场需求一直很稳。”陈迪明介绍,黄精种植门槛不低,喜阴怕涝、对土壤和管护要求高,必须靠科学技术护航。为此,公司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从选地整地、种苗培育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为种植户提供全流程指导。“我们会根据黄精喜阴特性,指导农户搭建遮阳网,保持50%—70%遮光率;定期培训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确保药材品质和产量。”
科学种植换来了丰厚回报。据测算,4年生黄精亩产干品可达1000公斤,按市场均价5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达5万元,扣除成本后亩均净利润超3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作物”。目前,公司年销售产值已达200万元,带动20余名农户稳定就业,年发放务工费40万元,让农户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就业有薪金、合作种植有酬金”的多重收益。

“明年,首批规模化种植的黄精就进入盛产期,预计年产值能突破3000万元!”谈及未来,陈迪明信心满怀。他表示,公司将持续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品种,强化品牌营销并搭建“互联网+农产品”直供通道,让农户和消费者双双受益。同时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未来两年将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实现“一株药材”带动“一方致富”的目标。
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这家以“兴农强民”为己任的企业,正以全新管理模式、完善技术体系和周到服务,整合上下游资源,激活乡村“造血”功能。从昔日荒山到千亩药田,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湖北明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不仅让阳新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让中药材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篇章。
来源:云上阳新 特约记者 张丕兴 通讯员 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