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太多“伪融合”:商场中庭搭个书法展,只为拍几张照片发公众号;书店里堆满文创,却没人真正读书;艺术展览只服务打卡,内容空洞无物。文化成了商业的“装饰”,商业成了文化的“借口”。两者彼此借用,却从未真正对话。
但在一些新的尝试中,这种割裂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团队开始探索:文化能否不只是“点缀”?商业能否不只是“变现”?当两者真正相遇,是否能催生一种新的可能?远昊文化正在尝试一种新平衡。

文化需要土壤,商业可以是容器
真正的文化表达,需要空间、时间与人群。而商业空间,恰恰具备这些要素。
泡泡玛特从潮流玩具起家,如今已在上海、北京等地开设“POP MART旗舰店+艺术展”复合空间,定期邀请艺术家驻场创作,让消费场景变成审美现场。
阿那亚则更进一步,把戏剧节、文学节、音乐现场植入社区,让文化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UCCA与多抓鱼合作的“旧书新知”项目,不仅回收二手书,还在门店举办读书会、作者对谈,让知识流动起来。
这些尝试的共同点是:不把文化当营销工具,而是作为长期内容运营。商业不再是“卖东西的地方”,而是“发生故事的地方”。
商业需要灵魂,文化可以是内核
另一方面,商业也在寻找超越折扣与流量的答案。尤其是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消费者不再为“差不多”买单。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红书店”言几又,因过度依赖空间美学与衍生品销售,最终陷入经营困境。
而单向空间则选择收缩规模,聚焦出版、讲座与会员社群,重新回归“思想连接”的本质。这背后,是对“文化能否持续支撑商业”的深刻反思。
成功的案例并非没有。多抓鱼通过“环保+二手+知识”三位一体,建立起独特的品牌认知;B站线下活动“大香蕉”将虚拟社区文化具象化,形成强情感连接。
它们证明:当商业以文化为内核,用户买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种认同。

在中间地带,有人正尝试“双向滋养”
真正的融合,不是“文化为商业站台”,也不是“商业收编文化”,而是让两者彼此滋养,形成共生关系。
远昊文化正是这一路径上的实践者之一。他们不创造IP,也不开商场,而是专注于将文化内容植入城市空间。
在“紫禁宫匠·故宫经典服饰展”中,非遗技艺不再是展柜里的静态陈列,而是通过互动体验、手作工坊、文创开发,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在《宝可梦》集章之旅活动中,他们还原玩家社群的真实生态,让兴趣成为连接人与空间的纽带;与公路商店合作的“黑市复兴计划”,则将青年亚文化带入主流商业体,形成独特的文化势能。
这些项目不追求“爆红”,但能在多个城市持续落地,形成稳定的内容输出。它们不靠补贴引流,而是依靠真实兴趣与情感共鸣,让文化与商业在同一个场景中自然生长。
结语:或许,我们不需要“文化 vs 商业”的答案
今天,我们不缺纯粹的文化机构,也不缺高效的商业系统。缺的是,愿意在两者之间走钢丝的人。
远昊文化不极端排斥商业化,也不把文化当作流量工具。他们相信:书店可以盈利,也可以有思想;商场可以热闹,也可以有温度;一个IP展览,既可以让人拍照,也可以让人记住。
远昊文化所做的,或许就是这样的小事:在文化与商业的缝隙中,种下一些真实的体验,然后,等待它们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