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材料来自:《资治通鉴》卷八秦纪三
公元前208年,局势紧张,楚怀王召集各路将领,定下了一个重要约定:“谁先打进关中,平定那里,就封谁为王。”
当时,秦国的军队十分强大,常常打了胜仗就乘胜追击,把敌军打得落荒而逃。
各路将领心里都明白,先打进关中可不是件容易事儿,搞不好还会把命搭进去,所以没人愿意抢着去。
可项羽不一样,他的叔叔项梁被秦军杀了,这仇他一直记在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主动请求和沛公刘邦一起向西打进关中。
这时,楚怀王身边的老将们站出来说话了。他们皱着眉头,一脸严肃地说:“项羽这人,凶狠残暴又狡猾。之前攻打襄城,襄城的人一个都没留下,全被他活埋了。他一路打过去,所到之处,全都残破不堪。而且楚国好几次进攻秦国,像之前的陈王、项梁,都失败了。这次咱们不能再这么莽撞,得派个宽厚仁慈的长者去。咱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往西走,告诉秦国的老百姓,咱们是来解救他们的。秦国的老百姓被他们的主子折磨得太久了,要是真有这样一位宽厚的长者去,不抢掠、不施暴,秦国肯定能顺利拿下。项羽绝对不能派,沛公一向宽厚仁慈,是个长者,派他去最合适。”
楚怀王听了老将们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答应项羽的请求,而是派刘邦向西去攻打土地,还让他收集陈王、项梁战败后散落的士兵,一起去讨伐秦国。
就这这样,刘邦和项羽踏上了不同的征程,命运的齿轮也开始悄然转动。
1、傀儡的挣扎与算计
楚怀王芈心和众将约定,谁先打进咸阳,谁就当关中王。
他安排刘邦去捡这个便宜,这背后可藏着不少心思,主要就是想孤立项羽,给日后刘项纷争悄悄埋下了伏笔。
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说明怀王身边已经有了“诸老将”支持,看来他这翅膀是渐渐硬起来了。
但楚怀王芈心有个致命问题,他原本就是个傀儡,没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没有能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子弟兵。
这就好比打仗没枪没炮,心里发虚啊。
不过怀王也不傻,他有自己的策略。
他打算借着“共主”这个地位,慢慢培植自己的势力,同时分化项氏家族的力量。
这招要是成了,那他就能从傀儡变成真正的掌权者,掌控局势。
可惜啊,他碰上了项羽这个硬茬子。
项羽那可是够强够狠,在战场上那是一路披荆斩棘,威名远扬。
他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谋略,迅速崛起,势力越来越大。
楚怀王想分化项氏力量的计划,在项羽的强大实力面前,渐渐没了效果。
要是项羽没那么厉害,说不定怀王的策略还真能成功,他也能摆脱傀儡的命运,真正掌握楚国的大权。
2、有名无实的尴尬。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空有名分却无实际实力,在复杂的政治舞台上艰难挣扎,楚怀王芈心和近代的黎元洪便是典型代表。
楚怀王芈心,安排刘邦去牵制项羽,试图分化项氏力量,可他自身没有独立的武装,没有子弟兵撑腰。
即便后来被项羽推举为“义帝”,看似尊贵无比,实则毫无实权,在项羽的强势面前,他的种种谋划都成了泡影,最终命运悲惨。
再看黎元洪,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局势里,他被袁世凯封为“武义亲王”,名号听起来威风凛凛。
然而,他同样缺乏自己的队伍,没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
在各方势力激烈角逐的斗争中,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争权夺利,自己却占不到半点实际便宜,处处受制于人。
不过,黎元洪所处的时代比芈心要文明进步许多。
没有实力只有名分,就如同婴孩怀抱黄金置身闹市,危险重重,随时可能被他人夺走一切甚至性命。
3、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把视野放宽,从更大的历史面来看,秦始皇那草包儿子胡亥,那可真是差劲透顶。
胡亥继承了秦始皇留下的大一统帝国,论名分,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论实力,秦朝经过秦始皇多年经营,军事力量强大,经济基础也算雄厚,在当时的各种势力中那绝对是最强的,拿的简直就是一副“王炸”好牌。
再看看反对他的势力,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还有后来项羽、刘邦等各方造反派,起初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而且秦朝内部,虽然有赵高这类奸臣弄权,但朝廷上下也不乏忠臣良将,只是内部间隙、矛盾比比皆是。
可就是这么好的局面,胡亥却把它搞得一团糟。
他智商能力低下,根本不懂如何治理国家、驾驭群臣。
在赵高的蛊惑下,他自毁长城,对忠臣大肆杀戮,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内部斗得鸡飞狗跳,哪里还有心思去剿灭造反派。
假如胡亥能明辨是非,不被奸臣蒙蔽双眼,赶紧整顿内部,让大家形成“稳定压倒一切”的共识,凭借秦朝强大的实力,造反派最终还是有可能被剿灭的,秦朝也不至于那么快就走向灭亡。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胡亥这个败家子,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亲手葬送了大秦帝国,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和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