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从揽佬到《华流季》,华语音乐的两种出海实验

犀牛娱乐原创文|方正 编辑|朴芳13年前,斩获数奖的周杰伦在百度音乐十周年庆典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希望大家支持华人的音

犀牛娱乐原创

文|方正 编辑|朴芳

13年前,斩获数奖的周杰伦在百度音乐十周年庆典上说了这么一段话:“我希望大家支持华人的音乐,不光是我的音乐,你们喜欢的歌手继续支持下去。不要让韩流越来越嚣张,华流才是最屌的。”

讲真,向来以近乎学术态度做音乐编年史的《声生不息·华流季》没cue到周杰伦的相关宣言蛮令人诧异的。而即便是一档长视频平台出品制作的音综,此次节目对华语音乐出海的作品举证也大量提及了通过洋抖TikTok走红全球的《伯虎说》《叹》《免我蹉跎苦》等“短视频神曲”。

另一边,唱火“来,来财,来”和“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的出海rapper第一人揽佬最近因被爆睡粉冲上微博热搜高位,但从“那是他朋友们的荣幸”这种轻蔑回复里,我们似乎看不到其演唱事业遭受太多冲击。

反之,一句英文不会的他今年已横跨四大洲三十多城展开全球巡演,七城14场的北美巡演门票3分钟售罄、二手溢价10倍。当精英观众还在懵逼之际,这名广东草根rapper已动用让欧美观众也字正腔圆跟唱中文的生猛号召力,让全世界听到了池塘里银龙鱼跃出水面的巨响。

一边是《亚洲新声》《声生不息·华流季》等音综努力建构着华语金曲和海外华人乃至外国友人的情感共同体,一边是寄生于抖音系平台的民间歌手借TikTok、Spotify和现场演出的裂变传播做起剑走偏锋的出海生意,他们谁才是华语音乐出海的未来?

文化大场面vs民间野路子

音综和揽佬走的路恰好相反。

音综是“自上而下的华流出海”。

无论是此前的《亚洲新声》还是近期热播的《声生不息·华流季》,他们的核心基调相当明确:把华语音乐当成一种跨国家、跨时空的文化符号来重塑和输出。

其优势是,节目把重点放在“我们用音乐召集华人”,这种“用音乐串联起情感共同体”的文化大场面的建构,是音综最擅长而短视频最无法企及的部分。

特别是《声生不息·华流季》首期的高潮段落,借张信哲演唱会实现了旧金山华人与长沙国内观众相隔万里、血脉相系的“隔空对唱”名场面。一群人在加州海风里挥舞荧光棒,另一群人在长沙录制大厅随之落泪。当刻,两边人的时差、距离均在一首堪称仙品的《爱就一个字》里被熔解掉,仿佛华语音乐成了一个跨太平洋的共情磁场,旋律一响,散落世界的华人就被吸附成一个共同体。

抖音和TikTok能制造神曲,但难以制造“我们是一家人”。那些几秒BGM的传播底色永远是碎片化的、缺少历史厚重感的;而音综正相反,它把零碎的过往重新拼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用一幅地图摊开几十年“华人共享的华语音乐”,告诉你我们从哪里来,又为什么值得被听见。

揽佬代表的则是“自下而上的华流出海”。

揽佬没有大制作的音乐舞台,也不背负大而全的文化宣言,他只是带着孟菲斯说唱内核的岭南腔调、广式文化元素碰撞的民间意象和一套看似随性的市井话术走进抖音,然后让一切在短视频生态里被切片、被二创、被做成舞步和表情包传遍世界。

揽佬音乐是一种“野生的文化发动机”,它不是去说服谁华语音乐有多高深,而是先把全世界人民的身体带动起来,让节奏和腔调先完成沟通,再把文化和语义留给后来愿意深挖它的人。

在当下,围绕揽佬身上的各种舆论争议正在四处蔓延,睡粉折射的私生活问题、北美巡演的混乱管理问题都昭示了,揽佬掀起的短视频流量狂欢或许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秀”,但即便如此,他带动的音乐现象仍传递了一个文化出海的最新事实 ——

在短视频算法主导的当下,华语音乐的出海传播第一次不需要“解释自己”,它只需要被截取、被二创、被复刻、被编成舞蹈、被配上滤镜、被炒成热梗,它就能以低成本撬动巨量的海外听众注意力,悄无声息地穿越国界、直抵全球。

华语音乐到底该如何输出?

那么,谁才是华语音乐出海的未来呢?

在过往,谈论华语音乐卖向全球的可能性,即便在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我们也只能吹吹各家歌手最新唱片的“全亚洲销售成绩”罢了。不同于K-pop和日本二次元音乐确实曾在全球听众维度被聆听和接纳过,华语音乐其实从未真正意义上实现“走出去”。

而如今,从《声生不息·华流季》下意识地将“华流出海”的文本格局从音乐界延拓到华流短剧、影视剧、电影、游戏等多维文娱板块来看,“短视频时代”确实为撬动华流文娱产品出海带来了非常多元的传播可能性。

所以如果我们没必要走韩日音乐输出全球的“老路”的话,华语音乐如何契合我们的媒介传播优势实现“输出”呢?

我们必须得明确一个新思路,那就是,华语音乐出海生意的本质逻辑已经变了 —— 过去的走出去,是由唱片公司主导的一场有计划、有渠道的远航;而今天的走出去,更像是一阵算法吹来的风。

展开来说,短视频把音乐从一种“作品”变成了一种“素材”,它并不在乎你想表达什么具体故事,而更在乎这句副歌、这一声腔能不能瞬间抓住听众注意力。语言在这里不起决定性作用,甚至能带来异域感、神秘感和跳出惯常审美的节奏冲击力,这些都成为华语音乐刺激全球用户停留、复刻、二创的秘密武器。

所以说,时至今日,华语音乐终于不必在海外市场里艰难自证,它不用像以前那样被问“听不懂中文,我为什么要听?”因为如今的答案非常简单粗暴,“短视频不需要听懂,只需要你跟着它嗨!”

而这也让华语音乐获得了一个历史性的全球传播机遇,它可以在非华语世界以“声音”本身立足,而不是以“文化身份”立足。换言之,它不再因为“你是华人所以你会听”,而是因为“这段旋律好剪、这句副歌洗脑、这段腔调带劲,所以全世界都愿意用”。

对于华语音乐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出海机会,也是重新定义自己的文化时刻。谁才是华语音乐出海的未来?答案应该是,两条腿一起走。

就让音综负责建构文化叙事,使得Youtube上的老外也觉得华语音乐有底蕴、有魅力。再让短视频的民间音乐人负责优质作品传播,借由TikTok让非华语区听众也愿意跟着你的音乐“摇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