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武松死到临头才参透,他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其实是他嫂嫂潘金莲

儿时读《水浒传》时,无法理解长辈们常说的“少不读水浒”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不过是讲述绿林好汉们快意恩仇的故事,哪有什么晦

儿时读《水浒传》时,无法理解长辈们常说的“少不读水浒”是什么意思,只觉得这不过是讲述绿林好汉们快意恩仇的故事,哪有什么晦涩难懂的地方,甚至觉得大人们是故作深沉,倚老卖老。

可如今再翻开《水浒传》,看到的内容却足以颠覆我们的认知,曾经那些看起来为人忠义的梁山好汉们,似乎也没那么光鲜,他们中也不乏满身罪孽之人。

甚至书中的一些反派角色原本也没有那么坏。

(武松、潘金莲剧照)

《水浒传》中最核心的一个词就是“逼”,那些梁山好汉多半是被逼上梁山的,那书中的那些恶人行恶,是不是也是被逼的呢?

就拿武松和潘金莲那些事来说,儿时看他为兄长报仇怒杀嫂嫂是大快人心,可如今再读,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甚至可以说他最愧对的人,正是那嫂嫂潘金莲。

一、潘金莲之死

潘金莲这女子可谓臭名昭著,哪怕是从未读过《水浒传》的人,也多半听说过她与西门庆的那些事,一个为了情人而做出谋害亲夫之举的女人,自然是不值得同情的。

所以如今只要有那种不知廉耻的女人,总是会被人称为“潘金莲”,你就知道这女子有多可恶了。

(西门庆、潘金莲剧照)

从表面来看,也确实如此,潘金莲在与西门庆撩骚之前,就已经与清河县的那些浪荡子弟暧昧不清了,这事清河县人尽皆知,以至于武大郎都在清河县住不下去,只能搬去阳谷县,你就知道怕潘金莲玩得有多花。

后来她在王婆的唆使下与西门庆走到一起,甚至还想把武大郎弄死,好与西门庆做长夫妻,这事的性质就变了,她不仅仅只是一个背叛了丈夫的女人,而是彻头彻尾的杀人犯。

所以当武松归来,查明真相,乃至杀死潘金莲的时候,读者只觉得大快人心,别说武松那割首、剖心的手段有些残忍,就如他自己说的,嫂嫂做出这般事,就是如猪狗一般,那杀猪杀狗不就该如此吗。

所以武松确实没做错什么,甚至武松后来也一直是以“英雄”的形象示人。

但这也是最奇怪的地方,如果武松一生顶天立地,从未做过有愧于心的事,为何最终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

二、结局凄凉的武松

还是从表面来看,武松确实是个英雄汉,尤其是他在景阳冈打虎的壮举,他正是因那件事而得了“打虎英雄”的名号。

再加上他为兄长报仇怒杀嫂嫂,乃至后来他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的经历都可以说是让他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这么一位英雄汉,就应该得到类似“抱得美人归”的结局,这个故事才算圆满,不是么?

然而施耐庵却不是这么写的。

征方腊一役,武松与郑彪对决的时候,那包道乙不知从何处招来飞剑,一口混元剑落下,武松的手臂就这么被斩断了。

而荒谬的是紧接着鲁智深就将那剑打落,而包道乙后来也被凌振一炮轰死。

等于说武松这个断臂的桥段完全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后续的情节发展没有起到任何的推动作用,纯粹是为了断臂而断臂。

这不禁让人怀疑施耐庵的动机,为何明明可以给武松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他却非要在此时让武松不痛快,让读者也看着一肚子的火?

答案或许很简单,就是因为武松也有愧于心。

(武大郎剧照)

他在原著中提到过这么一首诗:“朝看楞伽经,暮念华严咒。种瓜还得瓜,种豆还得豆。经咒本慈悲,冤结如何救。照见本来心,方便多竟究。心地若无私,何用求天佑。地狱与天堂,作者还自受。”

也就是说,施耐庵是认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的,所以武松与潘金莲那些事,其实还值得细品。

三、谁才是受害者

莫不是潘金莲还有值得“翻案”的点?

当然不是,还是那句话,当潘金莲做出杀夫之举的时候,她就罪不可恕了,无论是武松将她杀死,还是最后由官府来处置她,她都应该被处死,这一点没得说。

但在那之前,潘金莲真的该死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你可以说她“可恶”“可恨”,但罪不至死。

(武松剧照)

尤其是武松没有资格去杀潘金莲,甚至站在潘金莲的视角来看,武松应该是“帮凶”一般的身份。

当然,这里指的不是说武松帮着潘金莲害死了武大郎,而是指他帮着武大郎迫害潘金莲。

是的,多数人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潘金莲最开始其实是个受害者的角色,这一点,施耐庵在书中写得很清楚。

说是:“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做潘金莲,年方二十馀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有诗为证: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

你看,潘金莲前后的人设是十分矛盾的,你只知道后来的她是风流滥情,但最开始的她居然是十分抗拒那大户的撩拨的,试问这哪里像个浪荡之人?反倒像烈女。

是因为那大户报复性的将潘金莲送给了武大郎,她才自甘堕落的。

(潘金莲、武松剧照)

并且那大户倒贴嫁妆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了让武大郎困住潘金莲。

再加上前文提到的,潘金莲和清河县浪荡青年的那些事早已人尽皆知,武松岂会不知?

可他为何不像石秀那样劝兄弟休妻?哪怕嫂嫂诬告他欺负自己,他也只是默不作声?

说白了,他也怕自己瞎搅和一番,让哥哥失去这个老婆,是他们三人一起促成了后来的惨剧,他们的结局,本可以不那么惨的。

所以施耐庵让他最终落寞收场,也就说得通了。

这或许才是长辈们说“少不读水浒”的真正含义,因为有些事,确实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看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