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是东晋建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内乱,也对刚刚稳定下来的东晋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本质上看,这次动乱的起因是起于东晋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力斗争,是建立东晋王朝的皇帝司马睿和琅琊王氏之间争权夺利所致。但让人感到比较意外的是,在这次动乱之中作为琅琊王氏主导人之一的王导,却站在了司马睿一方,强烈反对自己的族兄王敦起兵造反。于是在王导的带领下,琅琊王氏的大量成员也站在了王敦的对立面。那么问题来了,王导和王敦都是琅琊王氏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的重要人物,为什么立场严重对立呢?
熟悉东晋历史的人都知道,琅琊王氏在东晋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开始,琅琊王氏便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割据自立,吸纳北方南逃的门阀和精英人才,最终建立起了东晋的半壁江山。在此过程中,王导和王敦起了重要的作用,是司马睿建立东晋的左膀右臂。东晋建立后,王导出任丞相,而王敦则是大将军,朝政大权皆出于琅琊王氏之手,于是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可是司马睿不愿意始终在朝政上当个摆设皇帝,于是开始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排斥琅琊王氏,于是双方开始了权利斗争。
从东晋时期的史料中我们看到,这场政治斗争是无法避免的。从秦始皇开始,中原王朝就坚持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虽然各个朝代的政治环境不同,但这个大方向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会延续数千年。司马睿虽然是琅琊王氏扶上台的,但没有任何皇帝心甘情愿的当傀儡,所以双方的权利斗争必然会发生。司马睿任用了自己琅琊王府的旧人戴渊、刘隗、刁协掌握朝廷军政大权,排斥王导及其他的琅琊王氏官员,这是用皇权收回朝权的具体表现。面对这种情况,琅琊王氏只有两条路选择,要么退缩交出大权,要么与司马睿硬刚。
有意思的是,琅琊王氏居然没有团结一心拿出应对方案,而是两条路都做出了选择。作为丞相的王导选择了退缩,逐渐交出手中的权力,表现出一副淡泊名利的姿态。而坐镇武昌手握重兵的大将军王敦却强烈反对,多次上书与司马睿争权,最终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攻打东晋的都城建康,史称“王敦之乱”。王敦和王导都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他们之间对司马睿争权的不同态度,使东晋朝政局面变得非常微妙。虽然第一次起兵攻打建康以王敦的胜利而告终,但两人的矛盾却没有平息。王导始终站在司马睿的立场,强烈反对王敦的所作所为。
从利益链上分析,王敦起兵虽然是谋反大罪,但也是为了琅琊王氏的利益。王敦第一次起兵的胜利,也是让琅琊王氏的势力急剧膨胀。战争之后,王导出任尚书令,王舒为荆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王邃为徐州刺史,王含为卫将军,琅琊王氏的势力权倾朝野。而王敦自己则移兵姑孰,自领扬州牧,控制了整个京畿地区,遥控东晋朝廷的军政事务。史书上说这是,“改易百官及诸军镇,转徙黜免者以百数;或朝行暮改,随意所欲。”,“敦既得志,暴慢滋甚,四方贡献多入其府,将相岳牧皆出其门。”
因此从家族利益出发,王导理应支持王敦的行为,甚至应该全面配合。如果两人齐心,说不定能将琅琊王氏送上皇族的地位,让王敦取司马睿而代之。可是王导的行为非常反常,他多次公开反对王敦造反,并带领在朝任职的琅琊王氏子弟王邃、王彬、王侃等二十余人主动向司马睿请罪。尽管司马睿的亲信刘隗、刁协提出了诛杀建康城内琅琊王氏子弟的建议,但王导也没有去做激烈的军事斗争。甚至在获取了司马睿的信任后,王导还出任了对抗王敦的前锋大都督,带领车骑将军戴渊,出兵讨伐王敦。
可以说王导的这些行为不但与王敦冲突,而且也不利于琅琊王氏本身的利益。王导多次带领族人阻止王敦谋求篡位的阴谋,与门阀士族一贯贪婪霸权的作风极为不符,甚至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因此史书上对王导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忠君爱国,大义灭亲,为了国家才阻止了王敦篡位的行为。
可是从东晋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王导的行为显然不是如此简单。琅琊王氏作为南逃的北方大门阀之一,王导和王敦在扶持司马睿上台时肯定是考虑了家族利益的。因为扶持司马睿的事情并非一两人可以完成,需要家族投入大量的资源为司马睿开路,平定江南反对的各大门阀。
这些对琅琊王氏来说都是巨大的消耗和风险,自然不可能白白投入,必须要有所产出。要说服整个家族投入到扶持司马睿的事情当中,最好的理由便是对司马睿的前途看好,这也是王导和王敦能让家族出力的地方。从王敦的所作所为来看,很显然是要将司马睿当成傀儡皇帝来操作,最终送王氏走上皇帝的道路。这从长安被刘曜大军贡献,皇帝司马邺被俘,各方劝司马睿登基时,王敦却想乘机把持国政的操作就表现出来了。而当时王导就对王敦表明了自己反对的态度,阻止了王敦直接控制司马睿的企图。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王敦和王导在一开始拥立司马睿时就有政见不合的问题。王敦的野心从一开始就完全暴露了,目标就是冲着皇位去的。他后来平定江南,在争夺各州的控制权,杀死王澄,扣押陶侃,这些都是为了谋求权势和利益的最大化。而王导着比较温和,在建康辅佐司马睿执政也不强势,虽然当时朝中的关键职位都被琅琊王氏的子弟占据,但对皇权的威胁远远不到王敦的程度。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明,王导和王敦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军事态势的认知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带领琅琊王氏走不同的道路。
让人意外的是,王敦的方向更具有现实性,更能提高琅琊王氏的地位和权势,却没得到多少家族人员响应。而王导的方向看起来比较虚,视乎只重名气,不重利益,却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司马睿去世后,为了是否废立司马绍的问题,王导带着家族与王敦硬刚,甚至逼得王敦做出了暗杀族弟王棱的不齿行为,最终迫使王敦放弃了废立和篡位的操作。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反对王敦而支持司马氏的王氏并不是只有王导一人,也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个人的行为可以用道德来解释,琅琊王氏的大多数人都支持王导,那问题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
是什么让琅琊王氏放弃眼前的权势和利益,反对王敦急功近利的做法,而选择比较虚的王导?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很可能是当时东晋的国家局势迫使王导和琅琊王氏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可能是王导考虑到周边的政治形势不利于琅琊王氏,所以才反对王敦进行篡位的操作。
对皇权的觊觎是每个门阀士族最高的理想,要实现这个理想必然需要付出血的代价。王敦野心勃勃,想带着家族实现这个理想,可是王导等人却不认为他有这个实力。篡位这种事情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失败那必然面对灭族之祸。所以王导带领琅琊王氏的其他人阻止王敦,本质上是在为家族的存亡考虑。
把视角从琅琊王氏和司马睿之间放大到整个东晋,可以发现除了这两个势力东晋还有更多的门阀。王敦起兵时,他所忌惮的豫州刺史祖逖和梁州刺史周访都已经去世,所以他认为没有人能阻止自己。然而从全国形势来看,当时祖逖的儿子祖约仍旧在豫州领着重兵,同时兖州刺史郗鉴、临淮内史苏峻、梁州刺史甘卓、彭城内史刘遐、江州刺史陶侃、湘州刺史司马承等都带着重兵。这些军队要么拒绝响应王敦,要么处于观望态势,甚至有出兵主动勤王的。王敦的大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比起各方军力的总和还不具备优势。
实际上王敦之乱的第一次战争,只是王敦和司马睿心腹戴渊、刘隗、刁协的斗争,占据东晋半壁江山的各地军镇和门阀士族都没有参与。这说明对于琅琊王氏而言,面对的敌人除了司马睿和东晋皇族,身后还有各地门阀士族谋划着渔翁之利。一旦王敦攻入皇宫废立皇帝,那各地的军镇和门阀士族必然以此为由起兵勤王,那琅琊王氏就与天下人为敌了。而这些门阀中太原温氏、颍川荀氏都是太子司马绍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不可能袖手旁观。因此王敦的篡位必然被群起而攻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王敦想篡位登基面对的对手不仅仅是司马睿,更多的是各方军镇和门阀士族。王导看得更远,对全盘的局势把控更加准确,所以带着琅琊王氏反对王敦篡位的行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大义灭亲和忠君爱国,更是为了家族长期利益和风险的掌控。王敦明显是急功近利的典型,他认为自己可以凭借军事力量来达成一切目标。实际上这种想法非常天真,从他的实力来看并不具备如此的能力。王敦临死前也看透了这个格局,所以将篡位作为下下策。但王敦的哥哥王含却不以为然,最终带着王敦的军队在挑战皇权的战争中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