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日形势突变,上海数万日本人何去何从?中方立场明确,已有答案

11月24日的日本机场,呈现出一种近乎“错位”的奇景。候机大厅被塞得满满当当,一眼望去全是中国游客焦灼的身影,提着大包小

11月24日的日本机场,呈现出一种近乎“错位”的奇景。

候机大厅被塞得满满当当,一眼望去全是中国游客焦灼的身影,提着大包小包,队伍绕了好几圈,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中国的“春运”提前上演到了东京。

这一幕背后的数据同样惊人:就在那天上午,已经有12条中日航线被取消,更有超过54万张赴日机票遭到退订。

高市早苗的一系列强硬操作,加上这一波“撤单潮”,似乎预示着中日民间交流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倒春寒。

但当你把视线从嘈杂的日本机场拉回中国上海,镜头推向长宁区的古北、虹桥一带,却会发现一种令人费解的平静。

在这里,无论是外交层面的唇枪舌剑,还是网络上那一波波“日企撤离”、“为什么不走”的质问声浪,似乎都被一道无形的屏障过滤了。

居酒屋的灯笼照常亮起,街头的日语诊所人来人往,写字楼里的日籍员工依然按部就班地打卡上班。

这种平静与外界的喧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这个节骨眼上,这些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为什么如此淡定?他们为什么还不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新闻头条的情绪,得去翻翻他们的“生活账本”,毕竟这一大群留在上海的日本人,并不是那种背个包就能走的“过客”。

从十九世纪开始,上海就是日本侨民的聚集地,当年的“日本街”早已在这个城市种下了特殊的基因,到了今天,光是在长宁区,日资背景的企业代表处就有七百多个,占据了外企的四分之一。

在这里工作的日本人,绝大多数根本不是短期出差的临时工,他们往往是总部精心挑选并外派过来的核心员工,其中有搞技术的骨干、管供应链的专家、定战略的高管。

而且随着这里的日本人增多,会发现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惊人的“生态闭环”,这不是简单的居住,而是一个几乎完全复刻了日本本土生活方式,甚至比本土还要便利的“舒适圈”。

从早起出门买到的味噌汤,到生病时能直接用日语交流的医院,从孩子就读的全日制日语学校,到专门提供日本生鲜的农贸市场,甚至连小区门口的房产中介都贴着片假名的广告。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日企员工来了几年后,索性就在这里买了房,把老婆孩子都接了过来,他们的生活半径可能只有短短的两公里,但这“两公里”却如同一个微缩的日本,严丝合缝地包裹住了他们的全部生活。

对于这些人来说,撤离绝不仅是买张机票的事,而是意味着要亲手粉碎自己建立多年的生活体系,房子已经买了,高昂的沉没成本摆在那。

孩子已经适应了这边的学校,突然回去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升学体系,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上海建立的那些“人情债”和社会关系,一旦切断就是清零。

更现实的焦虑在于职场,这几年日本本土的经济状况大家心知肚明,职场内卷极其严重,在上海,这些人是跨国企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享受着高薪、高福利以及在海外工作的特殊津贴。

如果贸然回国,且不说能不能保住现在的职级,光是收入可能就要缩水一大截,正如一位做中日贸易咨询的人士所言:“在上海,我看到的是机会,回日本,我面临的是停滞”。

所以,很多人并不是“不想走”,而是从经济账和人生规划上来看,“走不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心里没顾虑,事实上,这种“深度扎根”与“封闭圈子”并存的状态,反而滋生了一种独特的集体焦虑。

许多生活在古北“半日本化”社区里的人,其实活在一座信息孤岛上,他们平日里的社交全靠熟人介绍,平时看的新闻很多也是经过日本媒体“二传”的。

特别是前段时间,日本驻华使馆甚至还在11月18日发出所谓的“安全提醒”,加上某些日本媒体动不动就炒作“撤侨预警”、“安全风险”,搞得远在日本的家属人心惶惶,每天电话轰炸问“是不是很危险”。

这就造成了一种很荒诞的心理落差:虽然身边的中国邻居并没有任何敌意,街道上也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事件,但那种由媒体和封闭圈子制造出来的恐慌感,却让他们神经紧绷。

他们甚至不敢去本地的菜市场,不敢参与中国社区的活动,生怕遇到什么突发状况,虽然也有像古林恒雄老先生这样,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多年,早就跟弄堂里的中国大爷大妈打成一片的“异类”,但这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在那个舒适的日语圈子里抱团取暖,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的红利,一边被日本舆论的阴影笼罩。

所以不管他们的心理活动多么复杂,国家层面的态度其实一直像定海神针一样清晰。

面对高市早苗引发的风波以及外界的种种猜测,中方的回应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打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针对日本驻华使馆的那次预警,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当天就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复:中方将依法保护在华外国公民的安全。

这不只是一句外交辞令,看看上海街头那些照常营业的日料店、毫无干扰的日籍学校教学活动,甚至是专门为外籍人士优化的医疗和签证服务,答案不言自明。

要知道,在2023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超过3000多亿美元,汽车、电子、化工,哪一样离得开中国的配套,上海作为这个网络的核心节点,连接着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

如果让这些熟悉中国规则、懂中国管理的日本员工大规模撤离,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无异于“自断经脉”,这不仅仅是少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整条生产线都要停摆,这种代价没人付得起。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日本人该不该离开”时,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政治场上的博弈或许会带来暂时的寒流,航班可能会取消,游客可能会却步,但对于那些已经在上海扎下根的几万名普通日本人来说,生活依然有着强大的惯性。

他们留下来,不是为了什么宏大的政治表态,也不是为了“投机”,理由其实俗气得让人无法反驳:是为了每个月按时到账的工资,是为了孩子不用中途转学的安稳,是为了那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里才能找到的职业尊严。

虽然网上吵翻了天,虽然外交摩擦不断,但生活从来不是谈判桌上的筹码,只要上海依然包容,只要这里的机会依然多于对岸,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留下来,毕竟大人们总是要算账的,而账本里的数字,往往比情绪更诚实。

参考资料:

12条中日航线取消全部航班!日本机场挤满了回国的人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