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的尽头是直播带货,塌房网红的尽头,似乎总是不死心地琢磨着复出。然而,时代变了,监管的铁拳和觉醒的消费者,正联手给这条路砌上高墙。曾经的乡村顶流“东北雨姐”,就是最典型的祭旗者。

国务院新闻办曾在一次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亮剑平台经济乱象,祭出“划规矩、出重拳、送服务”三大举措。当“出重拳”环节话音落下,“三只羊”和“东北雨姐”的名字被清晰点出,作为直播电商领域重大案件的典型。这一锤,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东北雨姐小心翼翼探出的复出触角上,瞬间将其打回原形。

要知道,被点名前的东北雨姐,可没闲着。账号封禁近一年,眼看解封在即,她早已按捺不住。高考期间她在考场外专门拉起“雨姐高考爱心补给站”的横幅,免费送水送饮料,公益洗白的意图路人皆知。沉寂已久的社交账号突然转发大V微博,算是正式露脸。
另外,她还悄悄出现在其他博主的视频里,配文竟是“东北雨姐本人真的很好,大家莫喷她,生活不易,讨生活而已。”这话从一个塌房前坐拥2400万粉丝、丈夫手握28家企业、靠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的“乡村富豪”嘴里说出来,讽刺感拉满。连她的徒弟们也早早活跃起来,账号名字不忘带上“恩师雨姐”后缀,仿佛复出大业只欠东风。

她算盘打得响:时间冲淡记忆,千万粉丝基础仍在,平台总会解封,巨大的利益诱惑怎能轻言放弃?整改完成就能复播,似乎顺理成章。然而,她搓烂了脚皮也没算到,官方会在即将解封的这个节骨眼上,把她和小杨哥这对“难兄难弟”再次拎出来当反面教材。
国务院点名,绝非简单通报。它像一纸官方认证,将“东北雨姐”牢牢钉在“虚假宣传”和“劣迹网红”的耻辱柱上。这意味着,即便她厚着脸皮复出,头顶也悬着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数双消费者的眼睛会死死盯着她的一举一动。互联网有记忆,网友的抵制声浪早已说明一切:“看到就举报”、“都被点名了,还敢复出?” 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难于登天。

东北雨姐的塌房,绝非偶然失足。去年九月,她精心编织了“勤劳豪爽”的乡村人设,先因稻田蟹摆拍被戳穿,嘴硬诡辩败光路人缘。紧接着,职业打假人上门揭露其直播间售卖的红薯粉条实为廉价木薯粉,售价远低于成本。
更恶劣的是,维权博主竟遭其团队殴打、限制自由。面对滔天舆情,她的危机处理堪称灾难:先是哭诉被勒索30万,避谈产品问题;接着玩文字游戏,承诺“退款”却绝口不提法定“退一赔十”;然后玩起失踪,承诺的检测报告杳无音信,电商基地人去楼空。最终,租来的拍摄基地、雇来的群演被曝光,虚假人设彻底崩塌。官方调查坐实虚假宣传,生产商被重罚,雨姐也被罚165万,公司停业整改。

纵观全程,但凡她老实认错、积极赔付,或许尚存一丝转圜余地。可她偏偏选择了最招恨的方式:嘴硬到底、百般抵赖、企图蒙混过关。在她眼里,粉丝是流量,消费者是韭菜,诚信二字一文不值。这种根子上的失信,早已透支了公众最后的宽容。

如今的直播江湖,早已不是头部网红呼风唤雨的时代。平台流量向中腰部倾斜,消费者越来越精明,品质才是硬道理。东北雨姐那套虚假人设+劣质货源的玩法,在监管高压和消费者觉醒的双重夹击下,早已没了生存土壤。
国务院的点名,不是开始,而是为她的复出之路彻底画上了句号。这也给所有从业者敲响警钟:靠欺骗和套路收割的时代,结束了。
直播电商的下半场,唯有诚信与品质,才是真正的通行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