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罗永浩对话影视飓风TIM,从网瘾少年到爆红IP 父母到底做对了什么

第一次听说影视飓风,是那个出了一天就被各视频网站投诉下架的视频,《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那也是第一

第一次听说影视飓风,是那个出了一天就被各视频网站投诉下架的视频,《清晰度不如4年前!视频变糊是你的错觉吗?》。

那也是第一次认识TIM潘天鸿 ,只觉得这个年轻人好专业,好勇。后来发现,影视飓风这个IP,不仅专业,而且有趣,好看。便格外的对它背后的创始人视频里频频出镜的TIM,充满好奇。也一度猜想,TIM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很好,名牌大学毕业,学计算机,学摄影?可看了他和罗永浩的对话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才发现他的经历和我所有的猜想,天差地别、大相径庭。

小学时TIM,有些小聪明,自以为学习并不用很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可也正是被这种“小聪明”影响,初中时成绩一落千丈。现实世界的“小聪明”并没有换回好成绩,所带来的失落,促使他开始在游戏的世界里找存在感。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反馈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一度痴迷游戏、回避现实社会、开始厌学、装病逃课。父母都认为,这样的他,废了。但并没有因此否定他的未来。父母也很清晰的知道,这个时候出言教训“这样下去,你这辈子就完了!”,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摧毁他的信心,导致他性格的懦弱。便试图从改变环境寻求转机,于是卖房求学,让TIM初中毕业便转学去了英国。也因此,一度因为不会英语而受到校园霸凌。但很大程度上也磨炼他的自主能力。很快转折来了,因为爱玩游戏,TIM被学校认定是一个会在电脑上做视频的人。便委任他为毕业晚会做宣传片。是不是很离谱,但TIM抓了这个机会。开始自学拍摄剪辑,成片轰动校园。毕业典礼上台下,看完最后成片的校领导和同学集体起立鼓掌。那一次,TIM第一次感受到了现实世界里的正面反馈。正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鼓励,让TIM觉得,这个事真的可以做。于是,从高中到大学,TIM开始了漫长而又纯粹的创作之路。期间父母的原则:一来,给器材但不给现金。二来,关心但不干涉,给建设性意见但不评头论足。只引导不打压,这样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帮TIM养成了健全的人格,即敢于尝试不怕输,又争勇好斗有追求。这也为后来的内容创作,积淀非常好的心理防线。即便性格内向,也丝毫不影响他在内容输出上特立独行又极具深度。当热TIM的创作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并没有因此迅速崛起。而第二次的转折便在寻求父亲帮助后,父亲给出的两条意见:第一,尽快注册公司;第二,记录粉丝增长并做分析。TIM父亲洞察到,当时视频内容并没有人解密,短视频内容如何盈利这件事时,建议TIM自我剖解。于是那个“一个20万粉丝的账号能挣多少钱”的视频,帮TIM实现了,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爆发式增长。一周之内粉丝涨到45万,增长速度超过了之前4-5年的总和。自此,TIM的影视飓风,不再是爱好,成了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也正是有这样的背景,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影视飓风。TIM的故事,很有思考的价值。第一,每个人要走的路,各不相同。幸亏他这种并不符合好学生设定的,是被允许的。反观,如果拿一个模子去刻板的压制,要求和评判,TIM可能会成为一个舆论意义上“有用”的人。但结果呢,别说现在的影视飓风不再存在。说到底当时代变了,“有用”的人又靠什么不被淘汰呢。刻板本身就是悲剧,而对于可能性的被允许才是莫大的荣幸。第二,每个人的成长路径也不一样,每种性格都有优劣。幸运的是,他对游戏的痴迷,由于并没有被学校放弃,才可以有机会将“痴迷”用在了视频创作上。反观,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面对同样类型的孩子最直接的反应和表现,才是对教育的考验。而惯性的打压式的教育,显然并不是正确的答案。反而更像是自我无助的嘲解。过于紧张的担忧,演化而来的训斥和手段。表现出来的全是放弃和不信任边缘的试探,尽管目的并非如此,却实打实的摧毁了孩子的意志和耐性。所有人性的懦弱和面对困难时的逃避,多数出自于此。打压式的教育便是又一个悲惨的事实,而对于看起来并不“常规”的孩子,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弥足珍贵。最后,你说TIM父亲,真正教给了TIM什么么?可能都谈不上吧,毕竟路径不同。但网瘾时没有否定,让他知道什么是自由;通过改变环境来引导,又让他知道什么是成长;支持设备不给多余的钱,让他知道什么是边界;让其开公司,给他内容上的建议,关注又不过多干涉,又让他知道什么是视野和格局。所以,看完tim的故事,让我们需要深思的是什么?家长之于孩子,不该是引导者。毕竟家长并不是孩子最终成长的目标。而该是一个陪跑者。意义便在于,带他上跑道,跑不动时鼓励、跑赢时鼓掌。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