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县的杂粮,从源头便刻着 “本土” 的烙印。全县 80% 以上的耕地为山地丘陵,土层深厚且富含矿物质,年均日照超 2800 小时,昼夜温差达15 摄氏度,这样的自然禀赋,让杂粮积累起饱满的颗粒与纯粹的风味。种植者多为世代耕作的本土农户,他们沿用传统耕作方式,不依赖外来改良品种,坚守着祖辈留存的老种子 —— 比如抗旱耐瘠的 “晋谷 21 号” 谷子、颗粒饱满的 “兴县红小豆”,这些本土品种在长期适应中,早已与当地的土壤、气候形成默契。春耕时,农户们用锄头深耕土地,将农家肥均匀铺撒,不施化学肥料;夏耘时,人工除草、引水灌溉,遵循 “天养地、地养粮” 的自然法则。田间地头,农户们用当地方言交流耕作技巧,那些口耳相传的农谚,成为指导杂粮生长的 “本土密码”,确保每一株作物都保持着最本真的生长状态。

收获后的杂粮,在本土加工坊完成 “蜕变”。兴县境内散落着数十家传统加工坊,大多由本土匠人经营,传承着数百年的加工技艺。以谷子加工为例,农户将收割后的谷穗晾晒至干透,送至加工坊后,匠人先用木质脱粒机分离谷粒与谷壳,再通过风车筛选出饱满的谷米,随后用石碾慢碾,去除米糠。石碾由本土青石打造,依靠人力或畜力推动,转速缓慢却能最大程度保留小米的营养与香气。加工后的杂粮,不进行过度抛光和化学处理,保留着自然的色泽与颗粒感 —— 小米金黄饱满,糜子米洁白温润,红小豆色泽鲜亮。这些本土加工坊,不仅延续着传统技艺,更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让新鲜的杂粮能快速走向消费者。
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由本土流通网络搭建完成。兴县依托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立起 “农户 + 加工坊 + 合作社 + 电商” 的本土流通模式。县城的杂粮合作社统一收购农户和加工坊的产品,进行简单分拣、包装后,通过本土电商平台、乡镇供销社以及线下门店进行销售。包装设计融入兴县本土元素,印有黄河、吕梁山脉等图案,标注 “本土种植、本土加工” 的字样,强化地域辨识度。对于本地消费者,合作社开通了 “田间直送” 服务,当天采摘加工的杂粮,次日便可送达县城及周边乡镇的餐桌;对于外地消费者,通过冷链物流和本土快递企业,将兴县杂粮运往全国各地,让远方的食客也能品尝到来自吕梁山区的本土风味。这种本土流通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既保证了杂粮的新鲜度,又让农户和加工坊获得了更可观的收益,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
从春种到秋收,从加工到流通,兴县杂粮的每一个环节都深深扎根于本土的土地与文化之中。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兴县人坚守本土、传承技艺的载体,是吕梁山区地域特色的生动体现。当一碗热气腾腾的兴县小米粥端上餐桌,入口的不仅是杂粮的醇香,更是来自黄土地的本真味道,是兴县本土生长的岁月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