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3日,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奖名单揭晓,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子、原合肥一中2025届毕业生张开名列其中。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卓越创新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其在数学征途上以热爱为舟、以毅力为桨,实现从“零基础”到“全国金牌”惊人跨越的生动注脚。

张开同学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的天才叙事,而是一部充满波折与奋起的励志篇章。高中伊始才真正接触数学竞赛的他,用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从懵懂入门到跻身国家顶尖、继而叩开北大之门的华丽蜕变。这其中,有遭遇“一分之差”折戟沉沙的遗憾,更有触底反弹、终夺金牌的辉煌;有深夜枯坐面对“迷宫般题目”的迷茫,更有因纯粹热爱而迸发的无穷力量。
他的经历向我们昭示:起点从来不是定义终点的界限,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矢志不渝的坚持,方能点燃生命中最绚烂的焰火。我们特此编发张开同学的竞赛心得,愿他的文字,能为每一位在探索之路上前行的人带来启迪与力量。
那属于数学世界的瑰丽绚烂
张开 北京大学学生
(原合肥市第一中学学生)
从小我就喜爱数学,自懵懂幼年时摆弄计算器上的数字,一直到现在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学习数学。这一路上属于数学世界之瑰丽绚烂,令我一次次为之沉迷、沉醉;而那些高中学习数学竞赛时一番曲折与奋起的经历,也总是令我难忘。
和许多从小学、初中时就已开始学习竞赛的同学不同,在进入高中之前,我只偶尔遥遥听到过奥数的名字,可是如同两根异面直线,从未有过相交。进入合肥一中后,在老师的介绍和指引下,我终得从零开始进入数学竞赛这一神秘而美丽的世界。
数学竞赛的世界十分广阔,各种全新的概念和知识令人目不暇接。追赶之路是艰苦的。看着周围的一些同学早已走得很远,可我不但看不懂那些迷宫般的题目,更因为差距而“压力山大”。可是正如那句“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利用一切可用的时间来学习数学。虽然好像总也学不完,但数学的吸引却不让我觉得辛苦。一次一次从书本前抬起头来,不觉才知时间已经默默流去很久。
学习竞赛一年后,我入选省队。高二那年深秋,我第一次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却在荆楚之地的汉阳三镇惜一分之差[1]与金牌失之交臂,以一枚全国银牌抱憾而归。回到学校,我一度消沉、失落,青春期的迷茫更放大了仲冬的困惑。感谢有老师和同学,耐心地开导鼓励我,陪我度过高中里最低迷的日子。翻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我终于可以放下过往,在来年的初春里振奋起来,跃马挥戈重归沙场。
高三的秋天说来就来,第二次成功入选省队后,我又第二次站在了全国决赛的赛场。这一次是在古越宁波。江南十一月底的风虽不冷,却仍带来些许凉意,让我忍不住回忆起一年前的武汉。带队老师看出了我的隐隐不安,特意安慰我胜败乃兵家常事,莫以成败论英雄,尽力便是最好。老师的开导使我豁然开朗,让我得以放下包袱,无畏无惧走入决赛场。
几天后的颁奖仪式上,我终于如愿以偿斩获全国金牌。拿到金牌后,来不及细细品味夺金的快乐,下一场争战在我面前已悄然打开。一个星期后就是清北的选拔测试,我马不停蹄地从宁波返回合肥,稍作休整后又北上“进京赶考”。

虽然本届北大英才班选拔被称作史上最难,我仍然以总分超过分数线30多分[2],成功通过了北京大学的三场测试。意味着九个月后,我将以一名学子的身姿再次站在这里,而不是为游客匆匆过。几天之后,我又收到了清华大学通过的消息。清北双双通过,喜悦叠加得太突然。不料之间,孩童时代的“烦恼”玩笑恍然成真。漫步在傍晚,十二月的风轻柔吹过,我不禁回想起高中里的点点滴滴。
两年的竞赛生涯给了我很多。虽然起步晚,零基础,但我不畏强手,认识差距,奋起直追。终于以短短的两年时间,实现了从零到夺取全国金牌的目标。金牌只是有形的存在,无形的积淀不仅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益发增加了我对数学迷恋和热爱。更通过一次次遭遇并解决困难的经历,锤炼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坚定信心去直面的意志。这些都是人生路上沉甸甸的果实,让我有力在未来生活中继续新的征程。而高二深秋武汉的一分之憾,督促我不敢轻言懈怠,唯有砥砺前行。
长路未央,未来的探索之途将也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将来在哪里,我都携带着合肥这片家乡故土给我的充裕精神力量,在数学的世界里不断探究而求索。

注:[1] 国际奥赛(IMO)最小计分单位1分,总分42分。中国奥赛(CMO)分数都乘以3,即最小计分单位3分,总分126分。故CMO中的3分,有时也简称作1分。
[2] 官方未公布分数线,此数字为参照其它通过的分数,非官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