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ctDNA检测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

前言提及黑色素瘤,很多人会想到它是“皮肤癌之王”——早期隐匿性强,晚期治疗难度大,复发风险更是悬在患者心头的一把利剑。传

前言

提及黑色素瘤,很多人会想到它是“皮肤癌之王”——早期隐匿性强,晚期治疗难度大,复发风险更是悬在患者心头的一把利剑。传统监测手段如影像学检查,往往要等到肿瘤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发现异常,而此时治疗窗口可能已悄然缩小。

但如今,循环肿瘤 DNA(ctDNA)检测的 “液体活检” 技术,正为黑色素瘤诊疗带来突破性改变。

PART-01

什么是ctDNA?为何它能成为“肿瘤信号探测器”?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ctDNA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ctDNA是肿瘤细胞在生长、凋亡过程中释放到血液中的“基因碎片”——它携带了肿瘤特有的基因突变、甲基化模式等信息,就像肿瘤细胞不小心遗落在血液里的“密码本”。与传统活检相比,ctDNA检测只需抽取一管血,就能实现“无创监测”,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和风险。

更重要的是,ctDNA有两个核心优势,让它成为理想的肿瘤监测标志物:

实时反映肿瘤动态

ctDNA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仅约1.5小时,这意味着它的变化水平能快速同步肿瘤负荷——肿瘤缩小,ctDNA可能随之下降;肿瘤复发,ctDNA会提前“亮红灯”。

灵敏度远超传统指标

对于早期微小残留病灶(MRD,即手术后仍潜伏在体内、常规影像无法发现的肿瘤细胞),ctDNA能精准捕捉。比如在结直肠癌中,ctDNA已被证实能比传统肿瘤标志物CEA更早6-12个月发现复发迹象。

PART-02

从结直肠癌到黑色素瘤:ctDNA的“跨界应用”之路

其实,ctDNA在肿瘤诊疗中的价值早已在其他癌种中得到验证。

以结直肠癌为例,2025年的临床数据显示:手术后ctDNA阳性的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几乎都会复发;而ctDNA阴性患者的复发率极低。基于这一证据,美国FDA已批准ctDNA检测用于结直肠癌MRD监测,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决策——这意味着医生能通过ctDNA结果,精准判断哪些患者需要强化治疗,哪些患者可以避免过度治疗。

这些成功案例,为ctDNA在黑色素瘤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黑色素瘤曾被认为“释放ctDNA效率较低”,但随着检测技术的升级,ctDNA已在黑色素瘤诊疗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PART-03

ctDNA对黑色素瘤患者意味着什么?3大临床价值揭晓

对于黑色素瘤患者而言,ctDNA检测的意义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阶段:早期术后MRD监测和晚期治疗效果评估。我们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为大家逐一解读:

1.术后MRD监测:提前280天预警复发,避免“漏网之鱼”

手术是早期黑色素瘤(Ⅱ-Ⅲ期)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复发风险始终是患者的“心病”——即使影像显示“无瘤状态”,仍可能有微小肿瘤细胞潜伏在体内,伺机反扑。

而ctDNA检测能成为术后“防复发哨兵”。2023年Brunsgaard团队的研究纳入了28例高风险ⅡB-Ⅲ期黑色素瘤患者,结果令人振奋:

术前46%的患者能检测到ctDNA,手术后这些患者的ctDNA大多降至“不可检测”水平,证明肿瘤被完整切除;

术后随访中,6例患者的ctDNA再次“出现”,而这6例患者全部发生了临床复发,且ctDNA阳性比影像或症状提示复发平均提前了280天!

另一项2019年的研究(Tan et al.)更是证实:Ⅲ期黑色素瘤术后ctDNA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0倍。这意味着,通过ctDNA检测,医生能更早识别高复发风险患者,及时启动辅助治疗(如免疫治疗);而ctDNA阴性患者则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减少副作用负担。

表1.ctDNA在可切除黑色素瘤中的临床研究

2.晚期治疗监测:实时判断疗效,避免 “无效治疗”

对于晚期(Ⅲ-Ⅳ期)黑色素瘤患者,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是主要手段,但如何快速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影像通常需要2-3个月才能评估疗效,期间可能延误最佳调整时机。

ctDNA则能成为“疗效实时监测仪”。2021年Herbreteau团队的研究发现:在接受抗PD-1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治疗2-4周后ctDNA升高的患者,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0%;而ctDNA稳定或下降的患者,临床获益显著更高。

图1.基于首次随访时ctDNA浓度变化的无进展生存期率

2023年 Eroglu 团队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治疗6 周时,若 ctDNA阳性,其远处转移风险会增加 34 倍(图2A);相比基线,ctDNA浓度水平增加组,疾病进展风险增加 22 倍(图2B)。这意味着,ctDNA能帮助医生更早判断治疗是否 “失效”,及时调整方案,避免患者在无效治疗中浪费时间和精力。

图2.ctDNA状态及浓度变化与远处转移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的关系

3.风险分层:让治疗更 “精准”,避免 “一刀切”

过去,黑色素瘤患者的术后治疗决策多依赖于肿瘤分期,但同一分期的患者复发风险可能差异巨大。而ctDNA能实现“个体化风险分层”——通过术后ctDNA状态,将患者分为“高风险”(ctDNA阳性)和“低风险”(ctDNA阴性),进而制定差异化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ctDNA阳性的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更积极的辅助免疫治疗;而ctDNA阴性的低风险患者,可能只需密切随访,无需过度治疗。这种“精准分层”,正是精准医疗的核心目标。

PART-04

每一次“提前预警”,都是生命的“重启机会”

对于黑色素瘤患者而言,“复发”是恐惧的来源,而“早发现”是战胜恐惧的关键。ctDNA检测的出现,让“提前发现复发”“实时监测疗效”“精准风险分层”成为可能,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Harris, M.,et al. (2025). Melanoma - Recent Advances, New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 . Britain: IntechOpen.

声明:本文仅用于分享,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