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2025上海车展的人都懵了:曾经主打紧凑SUV的自主品牌,如今展台全被“大块头”霸占。领克900、极氪9X、乐道L90扎堆亮相,中大型SUV占比直接飙到三成 。更夸张的是问界M9,2025年前7个月卖了7万多辆,把宝马X7远远甩在身后。自主品牌疯抢大型SUV赛道,真不是只跟风“以大为美”,背后全是精打细算的生意经。

第一波推力:多孩家庭把“大空间”逼成刚需
早几年放开的三孩政策,如今终于反映在车市上。35-50岁的中产家庭成了购车主力,他们要装下老人、孩子和露营装备,紧凑型SUV的“第三排小板凳”根本不够用。领克900精准踩中痛点,把得房率做到88.2%,双旋转座椅能让全家面对面互动,预售直接爆单4万台 。

更懂国人的是,大家觉得MPV太像“商务车”,大型SUV刚好中和了家用属性与气场。乐道L90能塞下6人10箱行李,还带240L前备舱,周末出游比轿车能装,日常通勤比MPV灵活,完美踩中用户心理 。这种需求不是虚的——2024年自主品牌大型SUV销量同比暴涨35%,多孩家庭贡献了近六成订单。
第二波推力:大型SUV是“利润提款机”
紧凑型SUV市场早就卷成血海,比亚迪宋、哈弗H6打价格战,每辆车利润不到5000元。但大型SUV是另一番天地:同平台SUV比轿车溢价15%-20%,30万以上车型的利润率是紧凑级的3倍。
理想L9卖45万还能“赚钱走量”,问界M9靠华为智驾把价格拉到50万级,这些车抢的是曾经BBA的地盘。2025年数据显示,40-50万价位里,自主品牌份额已经冲到65%,奔驰GLS销量同比跌了12%。就算走亲民路线也有赚头,吉利银河M9卖17万起,靠1500公里续航和4.5秒破百的配置,24小时就抢了2.3万订单,薄利多销照样赚。

第三波推力:新能源让“造大车”变简单了
燃油车时代,自主品牌造大型SUV难如登天——大排量发动机技术不如合资,底盘调校更是短板。但新能源转型给了“弯道超车”的机会:电动平台不用预留传动轴,能把空间利用率做到极致;电机驱动就算车长5米,零百加速也能压进4秒级。
极氪001靠浩瀚架构装下700公里电池,还能塞下双电机四驱;小鹏G9的800V平台,让大型SUV15分钟就能补300公里电 。更关键的是双积分政策“逼”着车企转型:造大排量燃油车要交罚款,而大型新能源SUV能赚正积分,长城、吉利靠这招平衡了燃油车业务的负积分。
当然争议也不少:有人吐槽“城市里停车比考驾照难”,1.8米宽的车进老小区得倒十次;也有人质疑“配置堆砌没用”,激光雷达和空气悬架一年用不上三次。威尔森分析师就提醒,未来拼的不是“谁更大”,而是场景精细化——比如露营外接电源、儿童座椅智能固定这些细节,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

但不可否认,自主品牌靠大型SUV完成了“身份逆袭”。3年前30万以上全是合资车的天下,现在消费者选车先看理想、问界;曾经保时捷车主换车,居然转头提了蔚来ES8。这波“造大车”潮,本质是用空间和科技,换走了合资品牌吃了几十年的“品牌溢价”。
你觉得大型SUV是真刚需还是面子工程?30万预算,你会选自主品牌的大SUV,还是合资的紧凑级?评论区聊聊,蹲个真实车主的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