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善战者,不争一城一池之得失"!
但是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却用40万装备精良的精锐,围着我国一个城,整整三年浴血强攻,1095个日夜的疯狂冲锋,最终留下了11万具遗骸,而我国的城池依然坚䇯!
这座城就是长沙!她的防御也成在为抗战史上,让日本一度认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抗日战争期间,当大半个中国在侵略者铁蹄下沦陷,长沙为何能成为钉在华中的定海神针呢?
她又是怎样硬生生的挡住了日军,及打破日军想打通南北战线的野心呢?
今天,咱们就顺着历史的硝烟,揭开长沙保卫战背后那段热血与悲壮交织的真相。

1939年,日军侵犯汨罗长乐街
长沙保围战的开端,还要从1938年,武汉会战结束后说起,武汉沦陷后华中战场的天平一度向日军倾斜。
占据武汉的日军,将目光锁定在湘江中游的长沙,因为这座连接华南与华中的交通枢纽,一旦拿下,就能打通南北战线,直逼西南大后方,彻底瓦解中国的抗战根基。
于是,日军集结40万王牌部队,配备先进的坦克、重炮和战机,沿着湘赣铁路、公路疯狂西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
他们以为,拿下长沙不过是朝夕之事,却没料到,这座古城会成为他们三年都无法逾越的死亡防线。
讲战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沙的地理格局,如果有上帝视角,那么她简直是为防御战量身定做的天然堡垒。
长沙东部的湘江,宽达千米,且江水湍急,陡峭的江岸被江水冲刷得壁立如削,日军想要渡江,不仅缺少隐蔽物,还得直面岳麓山上守军的火力封锁,同时江面上更无遮无拦,运兵船刚驶出江面,就成了活靶子。

而且在她的北面是汨罗江,枯水期江面宽数十米,汛期一来江水暴涨,泥泞的滩涂让日军的汽车、重炮寸步难行,让日军只能望着江水徒叹奈何。
在西部是岳麓山,更是长沙的天然制高点,海拔300多米的山峦绵延数十里,密林遮天蔽日,岩石嶙峋,别说藏几千士兵,就算埋伏一个师都绰绰有余。
在南部是捞刀河,名字听着接地气,但却是日军的死亡陷阱,因为河道蜿蜒曲折,周边沼泽密布,烂泥深及膝盖,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开进去就陷在里面动弹不得。
地形说完后,还不够,因为这里的守军已经把这片土地的优势利用到了极致。
当时守在这里的是第九战区的士兵,大多是本地人,熟悉每一条小路、每一片山林,他们顺着地形挖战壕、设暗哨,在湘江沿岸的陡崖上凿出密密麻麻的射击孔,在捞刀河的沼泽里埋满地雷和削尖的竹桩,就连岳麓山的巨石后面,都藏着机枪手。

还有如果说地形是长沙的天然铠甲,那在此坐阵的薛岳将军就是驾驭铠甲的战神!
这位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早就看透了日军的软肋,那就是装备先进但补给线脆弱,作战勇猛却贪功冒进。
针对这个特点,薛岳创造性地提出了诱敌深入战术,后来又升级为大名鼎鼎的天炉战法,硬是把长沙变成了日军的葬身之地。
讲完地形,讲完将士,那么接下来就是正式的战争爆发,首先在1939年9月,长沙会战爆发,本次日军投入9万精锐,想速战速决拿下长沙。
当时我军上级考虑到敌我装备差距,下令让守军撤退,但是薛岳力排众议,坚持死守长沙。
他心里清楚,日军长途奔袭上千公里,补给线拉得太长,只要把他们引进预设的包围圈,就能一举歼灭。
于是,守军在汨罗江、捞刀河一线节节抵抗,边打边退,故意示弱引诱日军深入。
结果是日军果然上当,日军一度冲进长沙外围,结果后路被切断,补给线也被游击队破坏战斗力直线下降。
在此时机薛岳抓住时机下令反击,我国军队从岳麓山、湘江两岸等预设阵地蜂拥而出,将日军团团围住,一番激战下来,日军伤亡两万余人,狼狈撤回武汉,连长沙城的边都没摸到。

长沙会战时日军使用的九二式重机枪
吃了败仗的日军,怎么可以善罢甘休,很快在1941年12月,再一次的长沙会战爆发,这也是最惨烈的一战。
日军吸取前面失败的教训,集中12万兵力,配备大量坦克、重炮和战机,发起空前猛烈的进攻。
这一次,薛岳拿出了压箱底的天炉战法,何为天炉战法呢:便是将部队分成三层防线,第一层在汨罗江、捞刀河一线阻击消耗日军;
第二层在长沙城郊构筑坚固工事,死死顶住日军进攻;
第三层则埋伏在岳麓山和湘江沿岸,等日军攻到长沙城下、精疲力尽时,再发起总攻,形成一个大火炉。
日军还不我军的大的部署情况下,一开始势如破竹,很快突破第一道防线,甚至攻到了长沙城下。
他们以为胜利在望,却不知已经走进了薛岳布下的天罗地网。

日本第11军镜头下的长沙会战
很快守城部队在城里展开巷战,每一条街道都成了战场,每一座房屋都是堡垒,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
就在日军打得筋疲力尽、弹尽粮绝的时候,岳麓山上的炮兵突然发起猛攻,湘江沿岸的伏兵也杀了出来,日军腹背受敌,瞬间陷入混乱。
这场仗打了整整十天,日军伤亡五万多人,仓皇撤退时,沿途又遭到游击队的不断袭击,最后能逃回去的不到一半。
长沙保卫战能坚持三年,靠的不只是地形和将帅,当然也有全城百姓的鼎力支持。
军民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长沙百姓用自己的方式,谱写了一曲全民抗战的壮歌!

中国骑兵部队冒雨待命
日军第一次进攻时,长沙城里的百姓就自发组织起义勇队,不分男女老少,人人皆兵。街坊邻里们白天挖战壕、修工事,晚上轮流巡逻警戒;
老年人耳朵灵,负责监听日军的动向,一有动静就敲锣报警;
孩子们腿脚快,当起了信息传递员,在各个阵地之间穿梭,把敌军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守军;
妇女们放下针线活,拿起锄头、铁锹挖战壕,有的还主动给士兵们洗衣做饭、包扎伤口。
农村的百姓同样让人感动。为了阻碍日军推进,他们主动放弃了即将成熟的庄稼,配合军队破坏道路、桥梁,把好好的公路挖得坑坑洼洼,把桥梁拆得只剩桥墩。
有的村民把家里的门板、床板拆下来,用来构筑防御工事;有的村民则把粮食、盐巴等物资藏进地窖、山洞,宁可自己挨饿,也不让日军抢走一粒粮食。
年轻人更是踊跃参军,很多村庄几乎是全村皆兵,小伙子们告别父母妻儿,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
这种全民抗战的氛围,让日军彻底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薛岳
正是这样的军民同心,同仇敌忾,硬是把日本军队给硬控了三年之余。
可不懂得的人应该会问,日本为什么要死嗑长沙城呢?
因为这座城市的战略价值,堪称得之控八方,失之陷全局。
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沙位于湘江中游,是连接华南、华中的交通枢纽,北面是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南面是华南门户广州,恰好卡在日军打通南北战线的关键节点上。
日军一旦拿下长沙,就能把华中、华南战场连为一体,彻底切断中国军队的南北联系,西南大后方就会直接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
而且长沙还是湘、赣、鄂三省的交界处,控制着粤汉铁路、湘黔公路等多条交通干线,运兵、运物资都极其便利,堪称进攻西南的钥匙。
更重要的是,长沙是我国抗战的战略支点。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我国军队的主力集中在西南和华中,长沙就是顶梁柱的存在,支撑着整个华中战场的防御体系。

如果长沙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进攻重庆,到时候整个抗战局势都可能被逆转。
所以对我国来说,保卫长沙不是为了守住一座城,而是为了守住抗战的希望,守住整个民族的未来。
也正是因为如此,长沙保卫战才打得如此惨烈。三年时间里,三次大规模会战,日军先后投入40万精锐,却始终没能攻破这座英雄城池。
而且在这场战争中,日军引以为傲的先进武器,在复杂的地形中难以发挥作用;
他们嚣张跋扈的作战风格,在军民同心的顽强抵抗面前节节败退。最后11万日军遗骸长眠长沙城下,成了他们侵略野心的陪葬!

军民庆祝长沙会战取得胜利
如今的长沙,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战场。湘江两岸高楼林立,岳麓山下书香满园,橘子洲头游人如织,一派繁华祥和的景象!
但如果你走进长沙会战纪念馆,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泛黄的照片、战士们的家书,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岁月的壮怀激烈!
长沙保卫战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只要坚守信念,就没有跨不过去的难关。
正如现在小日本又在蠢蠢欲动,不顾历史、不顾和平的去挑衅我国,我只能回他一句,只要它敢来,必定新仇旧恨一起清算,让他头破血流的滚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