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宿如何率先定义别只盯着年轻人!“银发经济”才是万亿蓝海,云南

作者: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会长 贺双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的这句诗,以其豁达与壮丽,为“老”这一生命阶段

作者:云南省旅游民宿行业协会会长 贺双全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的这句诗,以其豁达与壮丽,为“老”这一生命阶段,赋予了全新的想象。然而,在当下的住宿业,我们的目光似乎过于聚焦于青春的喧嚣,却对这片“满天晚霞”所映照出的万亿级蓝海,选择性地视而不见。

这是一个危险的“认知盲区”。当我们还在为如何取悦“Z世代”而绞尽脑汁时,一个庞大的、优质的、亟待被服务的客群——“新一代享老者”,已经悄然站在了我们面前。他们手握充裕的退休金,拥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生活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是传统印象中“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廉价旅游团成员,而是渴望深度体验、自我实现、精神滋养的“第二人生旅居者”。

这,才是未来十年,中国旅游市场最确定的、也是最庞大的增量所在。

遗憾的是,环顾整个行业,我们为这个群体所做的准备,少之又少。我们的产品设计、服务流程、营销话语,依然沉浸在“年轻化”的路径依赖中。作为云南省民宿行业协会,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率先打破这一局面。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与人文底蕴,正是承接“银发经济”这股浪潮的最佳港湾。而我们民宿,以其“非标”的灵活性与“人情”的温度,恰恰是能为他们提供“如家般”温暖与“学堂般”滋养的最佳载体。

今天,我们不谈日薄西山的暮气,只谈霞光万丈的机遇。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这群“宝藏客人”,探讨我们云南民宿,应如何率先行动,去定义一个属于未来的“第二人生旅居”新标准。

第一章:破除迷思——你真的“看见”了他们吗?

在谈论机遇之前,我们必须先砸碎三块根植于行业潜意识中的陈旧“迷思”。

迷思一:“老年人=省钱+跟团游”?

这是对“新一代享老者”最大的误读。如今60岁上下的这代人,大多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益者,他们拥有相对稳固的经济基础。他们出游,早已超越了“省钱”的阶段,更看重“品质”与“体验”。他们厌恶走马观花的跟团游,更倾向于自由行或小规模的定制旅游,追求一种“慢下来”、能真正融入当地的生活节奏。

迷思二:“老年人=落伍+不碰网络”?

如果你还这么想,那你就错过了与他们链接的最好渠道。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50岁及以上网民的占比已超过四分之一。他们熟练使用微信,活跃在抖音、小红书,甚至在OTA上“货比三家”。他们是信息的搜集者,也是口碑的传播者。忽略他们的线上存在,就是放弃了一片广阔的营销阵地。

迷思三:“老年人=静态+无聊”?

许多人以为,为老年人设计的活动,就是棋牌、书画、广场舞。这又是一次严重的“刻板印象”。新一代享老者中,不乏曾经的登山爱好者、摄影发烧友、文化学者。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丝毫不亚于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健康活跃成员,正是户外俱乐部中“慢走团”、“摄影团”的主力。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圈养”,而是被“激活”。

砸碎了这三块“迷思”的石碑,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一个清晰的、立体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新银发”客群画像。他们,才是我们民宿业亟待开发的“富矿”。

第二章:标准定义——“第二人生旅居”的四大基石

服务“新银发”客群,绝不是简单地把房间装上扶手。它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从硬件到软件再到心灵的“价值体系”。在闲鹤庄旅居基地的实践中,我们将其总结为四大基石。

基石一:硬件的“善意”——安全感是最高级的奢华

对于长者而言,一个“安全、无碍”的物理空间,是所有美好体验的起点。

“适老化”而非“养老院化”: 我们的改造,应该是充满“善意”的,而非充满“病气”的。比如,将尖锐的桌角打磨圆润;在浴室地面铺设防滑处理,并安装高度合适的扶手;确保室内拥有充足、柔和的照明,并为夜间走动设置感应地灯;将传统的门锁,更换为更易于操作的电子锁或指纹锁。这些设计,应该融入美学,做得“润物细无-声”,让长者感到被尊重,而非被“特殊照顾”。

“智能化”的守护: 借助现代科技,我们可以提供更深层的安全感。例如,在房间内安装紧急呼叫按钮;通过智能手环,监测长者的睡眠质量与心率;甚至引入能进行简单对话、提醒用药的智能音箱。

基石二:服务的“暖意”——从“标准管家”到“生活挚友”

这是弥补我们行业民宿管家缺失这一痛点的关键。服务长者,需要的不是流程化的SOP,而是一种近乎“家人”般的暖意与关怀。

重塑管家角色: 我们的管家,不能再仅仅是“办理入住、介绍设施”的服务员。他需要被培训成一个“生活挚友”——他要懂得基础的健康知识,能为长者提供合理的膳食建议;他要像一个“在地向导”,能陪长者在村里散步,聊聊家常;他更要是一个“情绪慰藉者”,能耐心倾听,给予温暖的回应。

建立“健康档案”: 在客人预订后,就通过一份详尽但不冒犯的问卷,了解他的饮食禁忌、作息习惯、慢性病史、兴趣爱好等。这份“健康档案”,将成为我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导航图”。

“慢节奏”的服务流程: 从入住引导到餐饮服务,一切都要“慢下来”。语速要慢,动作要稳,留给长者充足的反应和决策时间。

基石三:内容的“心意”——“学养结合”的精神盛宴

“第二人生”的核心,是精神世界的再成长与再丰盈。

打造“在地学堂”: 将民宿变成一个“在地文化”的学习中心。我们可以开设书法班、国画班、茶道班、古琴班,邀请本地的文化名家前来授课。让长者在旅居期间,能拾起年轻时的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策划“主题康养”: 云南的中医药、食疗文化是巨大的宝库。我们可以联合中医师,设计以“节气养生”、“五行食疗”、“经络拍打”为主题的康养课程。这正是闲鹤庄正在深度探索的方向,我们卖的不是房间,而是一个“身心同养”的解决方案。

链接“温和户外”: 针对身体健朗的长者,我们可以与户外俱乐部合作,设计强度适中的“康养型”户外活动。比如,环湖的“健步走”、植物园的“自然认知”、梯田边的“写生之旅”。让他们在亲近自然中,获得身心的双重愉悦。

基石四:社群的“情意”——构建“第二家园”的归属感

一次美好的旅居,不应在退房时就画上句号。

组织“同学会”: 为参加过同期“在地学堂”的客人们,建立一个专属的线上“班级群”。让他们在线上延续课堂的交流与情谊。

发布“家书”: 定期通过公众号或微信,向老客人们发布图文并茂的“家书”,分享民宿的四季变化、邻里的家长里短、新推出的课程活动。让他们感觉,这里永远有一个“家”在等着他们回来。

设立“旅居权益”: 为多次复购的长住客人,提供更多的“家人”权益。比如,一块可以自己打理的“私家菜地”,一个可以存放私人物品的储物柜,甚至是在公共空间拥有一个专属的“荣誉席位”。

结语: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投身“银发经济”,对我们民宿业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志在千里”。

它在商业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万亿蓝海的大门,让我们得以在年轻人“闪电决策”的快节奏之外,找到一片可以“慢下来”、做深度、做价值的宁静港湾。

它在社会价值上,更是我们这一代旅游人,可以为这个时代,为我们的父辈,做出的一份沉甸甸的贡献。我们有机会,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有尊严、有乐趣、有成长的“享老”生活方式。

作为云南省民宿行业协会,我们将大力推动“康养旅居”标准的建立与推广,组织相关的专业培训,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民宿,赋能转型。

因为,服务好今天的“夕阳红”,就是在温暖我们自己的明天。这,不仅是一盘生意,更是一份功德。 愿我们,都能成为这份福报的创造者与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