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恶意讨薪?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蓟州石门寨军营,3300名戚家军在寨前静坐抗议。
军官胡怀德、军师李无逸带领众人高呼口号:“发饷,发饷!”
当时的戚家军被朝廷称为“南军”或“防海兵”,这样一支作战勇猛的军队是何缘故要示威抗议呢?
原来,士兵们是在追讨先前东征朝鲜的赏银以及工资,大约每人43两。
蓟州总兵王保,看见外面群情汹涌,就命大批卫士在营寨外警戒,自己躲到行辕里面,尽管如此,也能听到外面呼声震天。
戚家军的军官胡怀德站起来高呼:“咱弟兄们背井离乡去朝鲜打仗,刀口上舔血,脑袋别在裤腰上来卖命,却连续一年都拿不到饷银,朝廷就这样对我们吗?”
士兵们跟着鼓噪,如海潮咆哮,人群动荡。
王保在营帐里踱来踱去,“反了,反了!这帮南方的乡巴佬,还敢要挟到本官头上。”
在上级看来,他们这都属于“恶意讨薪”,总兵王保拒绝回应士兵们的诉求。
戚家军士兵一连到寨前抗议了三日,每天营寨开门就前来,闭门则散去,兵备操练之事,都已经搁置不干了,每天就聚集过来讨薪。
不时有人高唱戚家军的军歌:“万众一心兮,山可撼;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救黎庶;杀尽倭奴兮,觅封侯。”
众人齐声大唱,唱得气壮山河、荡气回肠。
这天傍晚,太阳逐渐西斜,静坐抗议了一天的戚家军又累又饿又渴。
此时,营寨里一个旗牌官出来说:“大家打仗这么英勇,朝廷不会亏待你们的。这样吧,大家全部到演武场集合去,总兵大人要训话,之后把拖欠你们的薪水和赏银全都给补上。”
戚家军士兵听了很高兴,觉得上级终于肯回应他们的合理要求了,就唯唯听命,去了演武场集合。
演武场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四周还有城墙,瞭望台,平日里士兵会在这里教习枪棒,操演阵型,但此刻演武场上鸦雀无声,空旷的场地狂风卷起尘土,似有不详之兆。
片刻后,总兵王保终于出现在城墙瞭望台上,台下众人翘首以盼。
但他只字没提发饷之事,转而脸色一沉:“大胆叛军,你们聚众哗变,图谋造反,给我杀!”
话音刚落,城头冒出大队埋伏着的士兵,他们手拿弓箭和三眼火铳,散开在城墙四周,将三千多名戚家军团团包围。
城墙上有一门土炮,他们往炮里装填圆滚滚的炮弹,一声炮响,广场上有数名戚家军士兵被炸得血肉横飞。
紧接着,城上的官兵用弓箭和火铳,向广场里的戚家军疯狂发射。
戚家军只是来讨薪抗议,所有人都没有带武器,他们不曾想到,朝廷居然会调集军队将枪口对准自己人。
一方居高临下占据有利位置,一方手无寸铁,这注定是一场不对等的屠杀。
一阵火铳齐射之后,戚家军一大片士兵倒下了。
此时,四道城门嘎吱一声打开,出现了几百名骑兵,高举着寒光闪闪的马刀。
军官胡怀德大呼:“这帮狼崽子要下黑手了,弟兄们,跟他们拼了。”
军师李无逸在指挥队形:“大家不要乱,快快列阵,扛住他们的冲击。”
四面的骑兵听得长官的一声号令,纵马前驱,向赤手空拳的戚家军发起冲锋。
骑兵砍杀没有武器的步兵,就如同宰羊一般 ,一通乱劈乱砍,当场砍死了80人。
戚家军毕竟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哪是没见过血的孬种,有一部分人在拼死抵抗,又被骑兵砍倒了几十人,演武场上到处是同伴血肉模糊的尸体。
面对朝廷这样的偷袭镇压,戚家军士兵无限绝望和悲惨,剩下的人都只好投降了。
王保命令把降兵都抓起来,拿起花名册,凡是带头闹事的,按籍过堂点名,随点随杀。
王保的军队押着降兵,以十人为一组,辨认带头者和挟从,带头的被识别出来就捆绑起来,总共抓了32个带头人,王保下令将他们斩首或凌迟。
这起惨案,戚家军前后共有151人身亡,有几百人受伤。
关于戚家军被杀的人数,众说纷纭,同期也有史料记载,约有700人被杀,此事传到朝鲜,朝鲜的史书记载为戚家军全军3300人通通都被杀。
尽管各个说法版本不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杀戮,连《明史》都评论:这种血腥屠戮堪比战国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不同的是,这是自己人杀自己人。
那么,这起讨薪事件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总兵王保为什么用这如此残酷手段去屠杀戚家军?
这要说回到戚家军的前世今生。
二、戚家军的辉煌历程
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海盗跨洋过海,来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抢杀掠,无恶不作,江浙沿海一带的百姓都遭受倭寇的侵扰。
明军兵备废弛,战斗力低下,被倭寇打得溃不成军,当时发生了骇人听闻的10万明朝军队,对付不了70个倭寇的记录,惹得嘉靖皇帝龙颜大怒,紧急调戚继光到浙江,委以重任。
戚继光奉命抗击倭寇,他来到浙江义乌一带,组建了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把这队农民变成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戚家军。
嘉靖三十二年到四十五年,戚继光率领部队与倭寇展开大战,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大获全胜,以自身很少伤亡,全歼敌人,终于扫平了横行多年的倭寇之患。
这战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戚家军斩倭寇首级无数,所向披靡,从无败绩,是十六世纪地表最强的军队。
在老百姓心中,戚继光是抗倭英雄,威望颇高;而戚家军纪律森严,战术娴熟,百姓也是敬仰有加。
平定倭寇之后,东南已经无仗可打,朝廷便将戚家军调往了北方长城一线,对付不时来进犯的蒙古鞑靼人。
万历年间,戚继光北上任职,出任蓟州镇总兵官。
就这样,戚家军被北调至九边重镇的蓟州,成为卫戍京师的主力部队。
蓟州靠近北京,是防卫京城的要塞,戚家军在边境筑城,能攻能守,成为全能型队伍,在巅峰时代曾多达2万人。
主帅戚继光治军严厉,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爱戴,打造了一支士气高昂的无敌部队,而且戚继光特别注重火器,大量使用火枪,装备了神威将军炮、佛朗机炮,此等装备之先进,在当时可以说天下无敌。
由于戚继光的经营,蓟州镇已经建成了严密的城防体系,有大小炮台1194座,如此犀利的防护,使得蓟州城固若金汤。
在此之前,蒙古部落经常到蓟州地区进犯,后来听见戚继光的名字,都摇摇头,“罢了罢了,惹不起。”从而纷纷回避,跑到西部宁夏一带袭扰了。
既然敌人不敢来攻城了,戚继光就率领戚家军,主动出击野战,多次击败蒙古铁骑。
隆庆二年,戚继光率军在青山口大败蒙古骑兵,对方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万历元年,蒙古朵颜部董狐狸率军侵犯喜峰口,也被戚继光击败,董狐狸只好来给戚继光请罪,承诺以后不敢再来犯境了。
一时间,北部边关安宁,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戚继光镇守蓟州的16年,对面的蒙古部落也就老实了16年。
戚继光能施展卓越的军事才能,享誉全国,一定程度是得到朝廷首辅张居正的支持,让他没有掣肘地去打击倭寇和蒙古骑兵。
只可惜,万历皇帝执掌大权后,因为党争,对张居正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戚继光是张居正门下的人,也遭到了清算。
戚继光因此被牵连,从北边的蓟州镇调往最南边的广东任职,而他的戚家军则被留在了北方,只不过从朝廷嫡系部队变成了杂牌军。
到万历十五年,戚继光因病去世,后来继任的吴惟忠,成为戚家军的主将,虽然戚继光不在了,但戚家军的战斗力依然能保持。
戚家军属于南兵北派,他们镇守蓟州,不知不觉会触犯到北方同僚的利益,当地的官兵是“北军”,称戚家军为“南军”,表面上相安无事,暗里却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威风凛凛的戚家军让同僚嫉妒甚至心生怨恨,在他们的打压之下,部队的待遇却变得糟糕了,军饷时常被克扣,甚至不发放。
但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朝鲜战争爆发了。
三、朝鲜之战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崛起,统一了战乱纷纷的日本诸岛,军队战力强盛,野心勃勃的他,开始梦想吞并朝鲜,入侵大明。为此,丰臣秀吉派遣了14万军队侵略朝鲜。
日军很快就攻克了朝鲜的首都平壤,朝鲜国王逃亡,向大明求助。
明朝派出大将军李如松率领四万明军精锐,出征援助朝鲜,抗击日寇。
但朝廷先后派遣了两批军队,与作战凶悍的日军交手,都吃了败仗,遭受重大失利。
这种情况下,朝廷才想起了战斗力彪悍的戚家军,于是紧急调遣吴惟忠率领4000戚家军赴朝鲜作战。
自从戚继光死后,吴惟忠成为戚家军的主将,他继承了戚继光的统兵风格,治军严格,战术先进。在朝鲜征战期间,对朝鲜百姓秋毫无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朝鲜乡父老具壶桨箪食,吴惟忠一概不受,堪称一股清流,朝鲜人民都立碑称颂他。
戚家军抵达朝鲜时,已经占据了平壤城的日军坚守城池防御,虽然明朝大军包围了平壤,却久攻不下。
明军统帅李如松把吴惟忠叫来大帐商议军情。
李如松叹了口气:“眼下平壤城久攻不下,吴将军有何破敌良策?”
吴惟忠建议:“平壤战役是一场硬仗,应主攻牡丹峰险关,倭寇必然大乱而逃,根据围师必阙的策略,可以向南、北、西三个方向同时发起进攻,留下了东门,以防日本人狗急跳墙。”
吴惟忠还表示,戚家军可以担任主攻,拔掉最难攻克的牡丹峰。
李如松大喜:“牡丹峰是难啃的骨头,我军几次攻击都失利,那这攻坚的任务就有劳吴将军了。”
开战之前,兵部侍郎宋应昌犒劳戚家军将士,为了激励军心,他说,“将士们在平壤城下浴血奋战,每个士兵的年薪提高到43两。”
统帅李如松还许诺:“谁第一个登上平壤城,奖励白银三百两。”
士兵们一阵欢呼雷动,士气大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吴惟忠率领四千戚家军对日军发起攻击,但在牡丹峰之战中,戚家军打得极为艰苦。
在冷热兵器交替的年代,武器是攻城的关键,戚家军也是以火器见长,他们用火炮、火铳,将日本人打得落花流水,像猛虎出山一般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
吴惟忠奋勇登先,在战斗中左胸被鸟铳射中,血流腹肿,差点死在战场上,但他仍然在指挥位置上奋呼督战。
戚家军经过一天一夜的厮杀,终于突破日军的防御,迅速拿下牡丹峰。
士兵骆尚志,更是第一个登上了平壤城头,拔掉了日军的旗帜,换上明军大旗。
李如松见前线攻击得手,欣喜若狂,马上命令几万主力部队掩杀过去,日本人大败,撤出平壤城。
解放朝鲜的首都,是大功一件,戚家军在朝鲜战场的表现非常出色,是平壤战役的特级功臣。
然而,到了战后论功行赏,作为军队统帅的李如松,却玩起了小心思。
戚家军冒着炮火箭雨攻克牡丹峰,没有得到头功,首登平壤城的戚家军士兵骆尚志,竟然仅仅获得了20两赏银。
李如松是北军的统帅,而戚家军从主将到士兵都是南方人,所以他在战功的分配上,有意偏袒自己部下的北军。
吴惟忠去找李如松,“攻入平壤城的头功奖赏,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功劳为何都划给了北军?”
李如松慢悠悠地解析:“因为北军砍下的日本倭寇首级多啊,这都是有统计的,又不是我在造假。”
原来,明军是根据砍敌军人头数目来记功的。
当时,戚家军担任主攻,不顾一切冲上去攻城,把倭寇都击溃了,因此没有时间去收割日本人的脑袋。
李如松的北军跟在后面,他们没怎么交战,却在后方大量捡漏,不断去砍掉日军死尸的脑袋,以此来计算,当然北军杀敌数目最多。
吴惟忠说,“我们有首登之功,付出巨大牺牲,功劳却没有,这怎么能让我们的士兵心服?”
主帅赏罚不明的做法,让戚家军十分愤怒。
兵部侍郎宋应昌也去评理,“李大帅,首先攻入平壤城头的确是南军,只不过他们来不及去砍倭寇之首级,你现在把功劳给了北军,这样貌似不合理吧?”
李如松答非所问的搪塞了一番,没有正面回应戚家军的诉求。
这导致北兵和南兵矛盾激烈,同处于明朝大军之下,难免发生摩擦。
第二天,就发生了戚家军把北军一个来挑起事端的军官绑起来鞭打的事件。
李如松闻之大惊,这闹不好会变成军队内讧。
李如松也觉得自己确实做得过分了,为了平息骚动,他不得不掏出一笔钱,去作为戚家军的补偿,但这杯水车薪的钱,根本不起什么作用。
吴惟忠怒斥:“你这当主帅的,不智不信不仁,既然你这样处事,那我们走!”
吴惟忠带着满腔怒火,离开北军的大营,率军到附近另找地方扎营。
李如松也没有再理会他们,这个事情就这样糊弄着过去了。
四、兵变惨案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是朝鲜战争的第三年,日军败绩已现,前线战事趋于缓和,明军便将第一阶段入朝作战的士兵调回国内休整。
主帅李如松和戚家军有矛盾,因此他把戚家军也调回了国内。
戚家军从战场活着回来的人数约3300人,他们回国返到蓟州镇,带着满腔的怨气,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想要讨回一个公道。
东征朝鲜,戚家军应得的43两年薪一直没有发放,事先许下的奖赏没有兑现,该有的功劳都被别人抢走了,各种不公平的事情堆积在一起,让士兵们怨声载道。
将士们想要找朝廷讨个说法,却是一而再,再而三,都没有回应。
这里有个疑问,明军部队的工资问题,到底是怎么一笔糊涂账呢?
原来,自从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元气大伤,朱元璋建立的营兵卫所制渐渐淡出,军队开始实行募兵制。
募兵,相当于由国家财政供养的职业军人,戚家军正是典型的募兵。
明朝募兵的年薪一般是15两,相比于卫所兵要高一点,但募兵是拿命在换钱,出国作战死掉了可能尸体都运不回去了,因此年薪会翻倍。
募兵不是公务员,没有养老金可以领,脑袋别在裤腰上给朝廷卖命,就是为了赚钱,不然谁会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去参战。
虽然戚家军强调保家卫国思想,但士兵们确确实实是为了高报酬而来的。
在戚继光统兵的时候,他也毫不讳言这一点,戚继光教育士兵们:“养猫是为了抓老鼠,养狗是为了看家,你们拿了朝廷和百姓的银子,拿钱就要办事,出力杀敌乃是本分。”
所以,戚家军是一支高薪酬的职业军人,开始这些待遇和津贴都是能照常发放的,但是戚继光病逝后,戚家军的军饷就没了保障。
后来,戚家军奉命进入朝鲜作战,一名普通士兵的年薪达到约43两,远远超过一般步兵15两年薪的水平。
在平壤之战中,统帅李如松曾经许诺:先登上城墙的赏赐300两,但平壤之战过去接近两年了,不但赏银没有兑现,连应该拿的43两年薪工资也被拖欠着。
出国作战,收复朝鲜首都平壤,这样的大功劳本来应该是载入史册,无上光荣的,但每次到发饷之时,朝廷都是讲家国大义,用大话套话蒙骗底层士兵,不仅不足额发工资,甚至到最后还不发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愈演愈烈,他们闹着讨要军饷,却被朝廷称为刺头儿。
戚家军士兵去找主将吴惟忠,但吴惟忠也为难,朝廷不发钱,手下士兵的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这个做主将的处境也是两头不是人,就默许了士兵去静坐抗议。
他说,“大家想去讨饷可以,但不要带武器,不要去暴动。”
于是,就发生了轰轰烈烈的蓟州镇戚家军抗议讨薪运动。
组织这次示威,是由戚家军军官胡怀德带头的。
当时新任的蓟州镇总兵官叫王保,他是戚家军的上级领导,胡怀德便和军师李无逸一起去找总兵大人理论。
胡怀德说,“我们的弟兄们,从朝鲜战场回国,一直没有发饷,天气渐寒,就算我们不吃饭,家中老婆孩子也要吃饭,眼下无钱购置冬衣,无钱填饱肚腹,总兵大人给我们行行好吧。”
王保说:“你们的欠薪问题,朝廷会慢慢解决的,你们不要着急,先退下吧。”
胡怀德等人还在软磨硬泡,王保不耐烦了,把他们都轰了出去。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更何况是血气方刚的军人,胡怀德就带领戚家军士兵们,来到石门寨的总兵大营前静坐抗议。
胡怀德在士兵面前发表演说:“朝鲜战场,最危险的攻城任务是弟兄们完成的,我们无怨无悔,延续戚大帅的保家卫国精神,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但最后为什么连饷银都没有?”
军师李无逸愤愤不平地大喊:“因为我们是南兵,在朝廷没有靠山,朝中掌权的基本上都是北方人,他们不发饷,叫我们怎么活。”
士兵们朝着总兵大人的行辕大喊口号,“发饷!发饷!”
总兵王保是北方将领,早就看不顺眼这些来自南方的戚家军,王保见没办法平息众怒,于是便心生了一条毒计。
王保先答应戚家军所提出的一切条件,把没有带武器戚家军骗到演武场。
大家以为是朝廷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不公,真的要发工资了,但谁也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血腥的屠杀。
3300名戚家军集合在演武场后,突然之间,城墙上无数枪炮弓箭发射出来,接着又有挥着马刀的骑兵冲杀乱砍。
顷刻间,无数的呐喊和咒骂声响彻天空,一个个戚家军士兵纷纷倒地。
主将吴惟忠听说演武场出事了,大吃一惊,就急忙去找王保。
吴惟忠愤怒到了极点,“你身为总兵,竟然使出如此恶毒手段,你还是人吗?老夫要上奏朝廷参你一本。”
王保哼了一声:“自古以来,不管因何原因,士兵聚众闹事都是大罪,主官有权处置,我还怀疑是你幕后推动闹事呢,一旦上报朝廷,你也脱不了关系。”
王保提高了声调:“兵变造反者,要全部斩首。”
吴惟忠被气得怒目圆睁,“你……你不能将三千多人全部斩首。”
王保说:“那本官就惩办带头闹事的,投降的不杀,可以给你的士兵一条生路。”
最终戚家军士兵都投降了,这次屠戮,有151人被杀死,几百人受伤。
事后的处置方案,戚家军编制被取消,士兵全部被遣散,有的被清退回乡,有的被改编到其他部队上。
本以为能讨回军饷的戚家军,却惨遭毒手,他们被迫接受霸王条款。
原先他们43两的年薪并没有得到满足,王保只是发给他们每人1两4钱,又发2两作为回乡路费,随后大部分人都被遣散回南方。
王保上奏朝廷,把这次组团抗议事件,诬陷为“兵变”。
朝廷里听闻兵变消息,都议论纷纷。
给事中戴士衡、御史汪以时,他们是正直的官员,都给戚家军鸣不平:
“南兵并没有兵变,试问发动兵变,谁会没带武器徒手造反呢?分明是你王保对南军有偏见,所以下黑手杀人。”
面对两方不同的争论,朝廷只好派巡关御史来到蓟镇调查这起惨案。
但巡关御史包庇王保,认定蓟镇惨案不是“抗议”,而是“兵变”。
兵部尚书石星,也认定是戚家军叛乱。
万历皇帝看见连兵部都这样说,想到他们善后工作,仅给每个遣散士兵发3两钱,如同打发叫花子一般,这样也能替朝廷省下了一大笔军费开支,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件事过去了。
戚家军军官胡怀德,军师李无逸,被认定为兵变造反带头人,押赴北京凌迟处死,枭首后传阅九边。
王保不但无罪,甚至还平叛有功,加官进爵。
这支自戚继光建军后战无不胜,历经血与火的洗礼,平定倭寇,镇守蓟辽,出师朝鲜,明朝最强军队戚家军,就这样被他们浴血保卫的大明朝廷虐杀了。
这些遇害的军人,绝大多数都是戚家军里的百战老兵,堪称精华中的精华,却不料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战场生涯。
蓟州惨案发生之后,明朝官修史书的官员也同情戚家军,堂而皇之的把屠杀事件写进《明神宗实录》,说:“此等黑手,天下莫不怨骂兵部尚书石星、提督李如松。”
可见明朝官员对蓟州兵变是抱不平的,连朝廷都如此,民间舆论更是直接开骂了。
五、惨案背后的逻辑
万历二十三年,地表最强军队戚家军,在一场讨薪运动中,被明朝政府无情地绞杀。
为何会有这样的悲剧?
第一个方面是明朝内部的党争问题。
自从张居正倒台后,以戚家军为代表的南军在明朝军界的边缘化,折射出了明朝军队体系的矛盾。这支百战百胜的铁血雄师,戚继光去世后,已经没有人可以保护他们了,就好似没娘的孩儿,受欺负早就是常事。
朝廷当权的大臣都是张居正的政敌,对戚家军并无好感,兵变就是先前积累下的矛盾,一次总的爆发,戚家军已经被当权派认为是蓟镇顽疾,必须进行大手术,所以当王保说戚家军谋反,他们自然会顺势打压戚家军,而不是追查这起惨案的真相。
加上戚家军是南军,在北方打仗,明朝主要的统兵将帅都是北方人,存在偏袒北方军队的情况。
南北兵的冲突矛盾就一直存在,不仅仅是作战待遇,粮食供应,军功分配等方面,北方士兵和南方士兵产生了极大的敌意,这是造成戚家军悲剧的导火索。
第二个方面,明朝政府财政困难,不是不想发军队的工资,而是实在是发不出了。
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明朝有了中兴起色,但后来万历帝废黜了原先颁发的政策,又没有好的替代方案,导致国库日益空虚,财政入不敷出。
大明朝廷从上到下都没有钱,财政亏空得如同一条到处漏水的船。
这导致军队欠饷的问题严重,明朝中后期大多数卫所招兵都变得十分困难了,一旦遇到战事,朝廷就不得不采取募兵制度,但募兵的工资高,反过来加重了朝廷负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当时兵部侍郎宋应昌,在朝鲜战场夸下海口,答应给所有的士兵一年43两的军饷,但是人数多起来,这可是一笔大金额,明朝早已经破败不堪的财政实力,根本不可能支付得起这样巨额军费。
战争结束后,宋应昌离职了,人走茶凉,他说过的话,自然就不管用了。军饷拖着拖着,直到王保说戚家军兵变造反被镇压,朝廷这才长吁一口气,一年十五万余两白银终于可以省下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还关心戚家军是不是真的造反,万历帝深居内宫不上朝,听到兵部说戚家军兵变,也就不闻不问了。
这一场屠杀惨案,对北方的军事防御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戚继光多年苦心经营,一手打造的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京畿防线,最终也被废弃了。
20年后,努尔哈赤造反,后金屡次入侵内地,长驱直入打到北京城,蓟州镇的防务形同虚设,完全没有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
“蓟州兵变”后,世间再无戚家军,而戚家军的落幕,也意味着大明王朝从此日落西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