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当年我国想买苏联“三姨夫”,究竟有多难?单价330万人还不乐意…

30年前,我国欲买“苏AL-31F”发动机,出价330万一架,为啥苏联不乐意…你听说过“三姨夫”吗?这可不是什么亲戚称呼

30年前,我国欲买“苏AL-31F”发动机,出价330万一架,为啥苏联不乐意…

你听说过“三姨夫”吗?

这可不是什么亲戚称呼,而是一个让中国军事专家又爱又恨的存在。

它的真名叫AL-31F,是一款来自苏联的航空发动机。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航空工业圈里,这个“三姨夫”堪称最抢手的“香饽饽”,甚至一度成为国产新型战机能否顺利升空的关键所在。

说起AL-31F发动机,它配得上“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赞誉,更是第三代军用涡扇发动机中的佼佼者。

航空发动机向来被称为“工业之花”,而高性能军用涡扇发动机更是集材料科学、精密制造、热力学等多学科之大成的顶尖造物,其研发难度足以让多数工业国家望而却步。

AL-31F便是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由俄罗斯“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其前身是大名鼎鼎的留里卡设计局)于1976年在AL-21发动机基础上启动研制,1985年正式达标定型。

这款发动机个头不算夸张,风扇直径尚不足1米,整体结构采用双转子加力式设计,却蕴藏着惊人的动力输出——加力推力可达122.5千牛(约合12.5吨),中间推力也有76.2千牛,推重比更是超过8,这样的性能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世界一流。

打个通俗的比方,这个看似紧凑的“小家伙”,能爆发出相当于十几头成年大象合力的推力,足以驱动重型战斗机突破音障。

AL-31F的诞生最初承载着苏联超越美国空军的野心,它是为苏-27重型战斗机量身定制的动力核心,设计目标就是全面压制美国的F-15战斗机。

1986年,安装了AL-31F发动机的P-42验证机(苏-27的改进型)腾空而起,在一系列飞行测试中一口气创造了32项时间与高度相关的世界纪录,消息传到美国五角大楼,让美军高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而就在同一时期,中国正全力推进新一代国产战斗机——歼-10的研发工作,这款战机寄托着中国空军实现现代化的殷切期望。

可航空领域向来遵循“好马配好鞍”的铁律,一款先进战机若没有可靠的发动机支撑,终究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空想。

当时中国自主研制的涡扇-10“太行”发动机虽已立项,但其设计指标瞄准了美国的F-110-GE-129发动机,融合了高温粉末合金、单晶叶片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短期内难以攻克这些难关,研制进程屡屡滞后,根本无法赶上歼-10的试飞节点,甚至一度考虑过改用技术相对成熟的WP-15涡喷发动机应急。

就在这一关键节点,AL-31F发动机进入了中国科研人员的视野,它不仅推力强劲、可靠性出色,更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理念,维修保养便捷性远超同期其他同类产品,无疑成了拯救歼-10项目的“救命稻草”。

更让人心动的是,中国工程师通过后续的技术攻关,还成功将其使用寿命从原始设计的900小时提升至1500小时,大幅降低了使用成本。

但想要从俄罗斯手中买到这款“宝贝疙瘩”,远比想象中艰难百倍。

俄罗斯人对AL-31F的技术保密工作做得极为严格,毕竟这款发动机是苏联航空工业的巅峰之作,更是俄罗斯航空出口的拳头产品,他们深知核心技术的价值,生怕中国在引进后进行仿制,最终变成自己的竞争对手。

那么,中国究竟是如何突破重重阻碍,说服俄罗斯出售这款关键装备的?

这背后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谈及引进AL-31F的经历,老一辈航空人无不感慨那是一段充满辛酸的历程,其中最直观的压力便是高昂的采购成本——每台发动机报价330万美元。

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或许不算惊人,但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其分量足以让人咋舌。

要知道,当时北京四环的一套大面积住宅总价也不过几十万美元,一台发动机的价格相当于五六套北京核心地段的房子,而歼-10战机一次采购就需要数十台发动机,总花费堪称天文数字。

但对于国家空防安全而言,这笔钱的价值绝不能用房价来衡量,它关乎的是国防工业的命脉。

航空发动机绝非超市货架上的日用品,而是不折不扣的高精尖军事装备,直接关联到国家战略安全,俄罗斯在出售与否、出售数量等问题上必然会反复权衡。

他们最核心的顾虑,就是中国会将发动机拆解逆向研究,掌握其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毕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在军工领域同样适用,一旦中国实现自主仿制,俄罗斯不仅会失去一个潜在的大客户,还会多一个技术竞争对手。

从中国自身角度来说,当时的经济实力也远不如今天雄厚,330万美元一台的发动机,需要出口多少双袜子、多少件衬衫才能换回来?

但空防安全迫在眉睫,歼-10项目不能再等,即便财政压力巨大,这笔钱也必须花。

谈判过程的艰难程度超乎想象,俄罗斯代表团起初态度异常强硬,明确表示拒绝出售AL-31F发动机。

中国外交官和军工专家组成的谈判团队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从军事合作前景到经济互补优势,一轮又一轮地展开磋商,有时为了一个技术参数的开放权限,就要争论整整一天,场面堪比菜市场里最激烈的砍价,只不过双方博弈的是数百万美元的交易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

经过无数次拉锯战后,俄罗斯方面终于松口,但随即提出了一系列严苛的附加条件:禁止对发动机进行拆解,禁止开展仿制研究,必须书面承诺仅用于民用飞机改装,甚至要求中国提供详细的使用台账,定期接受俄方核查。

这些条件的核心意图显而易见,就是要从根本上阻断中国获取其核心技术的可能。

面对这样的苛刻条款,中国陷入了两难境地:答应吧,就意味着永远要依赖俄罗斯供应发动机,一旦国际局势变化,歼-10等战机就会陷入“有飞机无心脏”的困境,国防安全将被别人牢牢掐住咽喉;不答应吧,已经推进到关键阶段的歼-10项目就会中途夭折,多年的研发心血将付诸东流。

在反复权衡利弊后,中国最终做出了一个兼顾当下与长远的艰难决定,这个决定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为后续的自主研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