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狂野时代》票房断崖式下跌,易烊千玺也救不了毕赣的文艺梦?

一张张预售战报下,粉丝们急切地指导片方营销策略,而官微却置若罔闻。“给阿波罗投抖+”、“能不能不装了”、“把千玺获奖感言

一张张预售战报下,粉丝们急切地指导片方营销策略,而官微却置若罔闻。

“给阿波罗投抖+”、“能不能不装了”、“把千玺获奖感言推荐狂野时代那里剪出来在抖推流,金鸡现在热度特别大,你们速速去蹭!”

在《狂野时代》官方微博的一张张预售战报下,易烊千玺的粉丝“千纸鹤”们急切地指导着电影的营销策略。然而官微似乎并不愿意完全听从。

上映首日,《狂野时代》以近8000万的票房成绩夺得单日冠军,但这一高光时刻转瞬即逝。次日票房快速跌到了3703万元,跌幅超53%。

01 高开低走

《狂野时代》在上映前已然展现出惊人的市场潜力。预售票房高达1.2亿元,刷新华语艺术片预售纪录。

影片首日排片占比达32%,上映首日豪取近8000万票房,这样的开局对于一部片长160分钟的艺术电影而言堪称亮眼。

然而辉煌未能持续。上映第二天,票房便骤降至不足4000万元,几乎腰斩。

这种高开低走的局面主要受口碑影响。随着首波观众走出影院,社交媒体上迅速涌现大量“看不懂”的反馈,“《狂野时代》看不懂”一词更是登上热搜榜。

许多观众表示观影过程中感到困倦,甚至选择中途离场。一位观众在社交媒体分享:“第一次在电影院困到想掐自己大腿”,另一人补充“全程如坐针毡,看表看了十几遍”。

02 口碑分化

豆瓣评分仅6.5分,近8万人打分。对于一部荣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的影片而言,这一分数显然不尽如人意。

观众反馈呈现鲜明对立。有观众盛赞其为“给电影的情书”,也有人直接批评“昏昏欲睡看不懂”。

这种分化在影院现场更为直观。有观众描述首映日场景:影片结束后,有人起身就走,嘴里嘟囔“什么玩意儿”;有人留在座位上鼓掌,眼眶泛红。

在阐述创作初衷时,导演毕赣曾表示,影片从第一个画面燃烧的银幕开始,就希望打破电影和现实的距离,让观众能够成为电影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艺术探索与普通观众之间似乎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不少观众反映,160分钟的片长令人难以坚持。影片的意识流叙事和阴森怪物造型可能劝退普通观众。

03 粉丝与普通观众的对立

《狂野时代》的票房结构引发了对“粉丝电影”的讨论。上映前,易烊千玺的粉丝为支持偶像,积极购买预售票,推动票房快速破亿。

数据显示,影片预售票房中女性观众占比高达81.5%,25岁以下群体占比56%,学生党成为购票主力。这一数据反映了宣传过度依赖粉丝群体。

当普通观众在社交媒体询问影片是否值得观看时,前排回复大多建议:“如果不是主演的粉丝,就不要去凑热闹了”。

有网友推测,如果主演不是易烊千玺,该片票房可能难以突破一千万元。

易烊千玺在片中的表演其实获得认可。他成功塑造五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从浑身溃烂的怪物到带有破碎感的少年。

特别是在“视觉篇”中,他化身怪物的造型和动作让观众直呼“认不出”。

但演技好评未能扭转普通观众对影片“故作高深”的印象。

04 宣发策略的争议

《狂野时代》的宣发策略始终伴随着易烊千玺粉丝的不满。一位千纸鹤指出:宣发艺术导向过强,缺乏大众化导向,过度“清高”,忽视下沉市场。

粉丝们希望片方放下身段,放大卡司阵容,撕排片、冲业绩。然而,片方选择了尊重粉丝但不被粉丝绑架的策略。

在娱乐资本论看来,这是熟悉内娱玩法的“千纸鹤”对《狂野时代》的误读,其“克制与理性”的营销策略下,其实不乏商业野心和模式创新。

出品方华策总裁傅斌星曾明确表示,影片在猫眼、淘票票等平台均标记为“艺术电影”,旨在从一开始就避免观众产生错位预期。

这种坦诚的策略与毕赣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一吻跨年”营销形成鲜明对比。

《狂野时代》推出了独特的“5D感官营销”策略,按照影片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篇章,分阶段释放相应主题的预告片和海报。

05 艺术与市场的永恒悖论

《狂野时代》已在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卖出了发行权。据报道,未完成的《狂野时代》就已经卖出了非常高的全球发行保底价格。

这种全球化的发行模式,极大降低了对单一票房市场的依赖,也为成本收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从《地球最后的夜晚》到《狂野时代》,毕赣导演一次次将“观众看不懂”作为所谓“艺术”的名片。

有观众直言《狂野时代》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难懂,更多在于影片本身难看且带有明显的傲慢感。

换句话说,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无病呻吟”。

在业内看来,《狂野时代》的两级评价是艺术电影具有一定门槛的结果。影评人刘畅表示:“由于艺术电影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门槛,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取得这样的票房实属不易”。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曾指出,艺术电影需要通过“对传统类型的颠覆”建立作者性,但若无法平衡探索与共鸣,便容易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

据灯塔专业版,截至11月24日,《狂野时代》上映3天,拿下1.24亿元票房。但票房预测机构已将该片总票房从10亿元大幅下调至2亿元左右。

这个数字与1.19亿元的预售成绩相比,增幅有限。高预售与低总票房之间的巨大落差,让“粉丝电影”的标签不胫而走。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正面临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狂野时代》以其明确的艺术定位、克制的营销策略和理性的市场预期,为艺术电影的市场化路径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