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吕后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她既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结发妻子,又是西汉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她一方面以"人彘"手段残害戚夫人,另一方面又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为文景之治奠定基础;她被司马迁列入《史记·本纪》,却在后世被贴上"毒后"的标签。吕后的一生,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突破限制,掌握最高权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际掌权的女性统治者,吕后虽未正式称帝,但其临朝称制的统治方式,开创了外戚干政的先河,为后世女性掌权提供了范例。本文将从吕后的权力获取之路、残暴阴毒的一面、为文景之治奠定的基础以及历史评价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这位传奇女性的政治人生。
一、从农家女到无冕女皇:吕后的权力之路吕雉(公元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位皇后,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后,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统治者。吕后的权力之路始于她与刘邦的婚姻。据《史记》记载,吕公原本想将女儿许配给县令,但看到刘邦相貌不凡,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违背妻子意愿,将女儿吕雉嫁给当时还是亭长的刘邦。这一决定在当时看来或许是荒谬的,因为刘邦当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亭长,而吕雉却比他年轻15岁。但正是这个决定,让吕雉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邦起兵反秦后,吕雉作为妻子,不仅没有嫌弃丈夫,反而全力支持他的事业。在刘邦被项羽击败逃亡时,吕雉和公婆被项羽俘虏并囚禁了两年多 。这段经历不仅磨练了她的意志,也让她对权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刘邦最终建立汉朝,吕雉顺理成章地被封为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皇后 。然而,吕后真正的权力之路始于刘邦去世后。
刘邦去世时,年仅19岁的刘盈继位为汉惠帝,吕后成为皇太后。惠帝性格仁弱,对母亲的残暴行为极为不满,但又无力反抗,最终忧郁而终,年仅23岁 。惠帝去世后,吕后拥立年幼的刘恭为帝,自己正式临朝称制,开启了长达8年的实际统治 。吕后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通过"临朝称制"行使了皇帝的全部权力,史书也以"高后"纪年,这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吕后能够掌握最高权力,主要依靠三个方面:一是刘邦临终前的信任与托付,二是她自身政治才能与手段,三是吕氏家族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的贡献。
吕后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不仅参与诛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还巧妙利用张良等人的智慧,成功阻止了刘邦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的计划 。在惠帝时期,她又通过残害戚夫人、杀害赵王如意等手段巩固权力 。吕后对政治斗争的敏锐嗅觉和果断手段,使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她虽未称帝,但实际掌握的权力却远超许多皇帝,因此被后世称为"无冕女皇"。
二、残暴阴毒:吕后的权力手段吕后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极强的残暴性,尤其是对政敌的处置手段令人胆寒。最著名的便是她将戚夫人制成"人彘"的惨剧,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汉惠帝的精神崩溃。据《史记》记载,吕后命人将戚夫人的双手砍掉、双脚砍掉、眼睛挖瞎、耳朵熏聋、声带毁掉使其无法说话,最后将其丢入厕所,任其哀号 。这一残忍手段不仅震慑了刘氏宗室,也展示了吕后为巩固权力不择手段的一面。
除了戚夫人,吕后对刘邦的其他儿子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迫害。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个在吕后掌权期间或直接或间接受害而亡。例如:
1. 赵王刘如意:被吕后毒杀,年仅十几岁 。
2. 梁王刘恢:因反对吕氏被逼娶吕氏女子,爱妃被毒杀后悲痛自杀 。
3. 赵王刘友:被吕后软禁并饿死,临终作诗鸣冤 。
4. 燕王刘建:儿子被秘密杀害,导致绝后,封国废除 。
吕后对刘邦诸子的迫害,主要源于她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潜在威胁的敏锐感知。她深知,一旦有其他刘氏子弟威胁到她儿子的皇位,她和整个吕氏家族的命运都将变得极其危险。因此,她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消除这些威胁。
在政治清洗方面,吕后同样展现出惊人的残暴性。她联合萧何诱杀韩信,用竹签将其刺死,并诛灭其三族;又以谋反罪名诱杀彭越,将其剁成肉酱分赐给各诸侯品尝;还逼迫卢绾流亡匈奴,以消除功臣集团对刘氏皇位的威胁。这些手段不仅血腥残忍,也展现了吕后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对政敌的不留余地。
吕后还对后宫及朝臣进行了严厉镇压。她杀掉了刘邦宠爱的所有妃子,只有同样不受宠的薄姬逃脱了她的魔掌 。此外,她还大封吕氏子弟为王侯,违背刘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引起刘氏宗室和大臣的强烈不满 。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封诸吕为王,结果被吕后罢免,改任太傅,夺去了丞相职权 。陈平、周勃虽然不服,也只能顺从吕后的旨意 。
吕后的残暴手段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她在男权社会中掌握最高权力所面临的特殊困境。她需要通过更加强硬的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权威,消除潜在的威胁。正如吕后自己所说:"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这表明她深谙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也准备好了用最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地位。
三、文景之治的奠基者:吕后的政治成就尽管吕后以残暴手段著称,但她在执政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却为西汉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吕后统治期间,她继承并发展了刘邦的"黄老之术"与"与民休息"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经济恢复的措施。
首先,在经济政策方面,吕后减轻了赋税负担。她将田租从刘邦时期的十五税一进一步稳定下来,并在惠帝四年(前191年)正式推行这一政策 。据史料记载,吕后时期人口从1300万增至1500万,粮仓翻倍,关中米价下跌30% ,为文景时期人口突破2500万奠定了基础。此外,她还允许流亡农民归乡并释放奴婢,补充了农业劳动力,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这些措施被文景二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如文帝将田租减至三十税一,景帝则全免田租,形成了渐进式轻赋税的路径。
其次,在法律改革方面,吕后废除了秦朝的严刑峻法。她废除重罪株连三族的刑罚,废除了"妖言令"等苛法,减轻了刑罚的严厉程度 。据《汉书·刑法志》记载,秦朝时期的三族罪非常残酷,"当三族者,皆先显,則,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吕后废除这些苛法,消解了民间百姓的互相警惕之心,为百姓生产生活营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第三,在文化政策方面,吕后废除了挟书律,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 。这一政策在惠帝四年(前191年)正式实施,允许民间传抄书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吕后还支持言论自由,不再以言论不当为由治罪,为后来文景时期儒学复兴创造了条件。景帝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而吕后废除挟书律的举措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铺垫。
第四,在民族关系方面,吕后采取了与匈奴和亲的政策,避免了大规模战争对国家的消耗 。虽然这一政策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但确实为西汉初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文帝即位后,继续执行这一政策,并进一步调整,如向南越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马牛羊等,最终使赵佗谢罪称臣,归附汉王朝 。
吕后虽然手段残忍,但她对国家的治理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她懂得在国家刚建立、百废待兴之际,必须采取有利于恢复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政策。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评价的:"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这表明吕后统治期间,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有所恢复,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四、吕后统治的局限性与家族命运尽管吕后为西汉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她的统治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最终导致了吕氏家族的覆灭。
首先,吕后在政治斗争中过度依赖吕氏家族,违背了刘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约,导致刘氏宗室和朝臣的强烈不满。她先后分封吕氏家族十几人为王为侯,包括追尊父亲吕文为吕宣王,大哥吕泽为悼武王,吕释之为赵昭王,侄子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等 。这些分封行为打破了汉初的政治平衡,也为后来的"诸吕之乱"埋下了伏笔。
其次,吕后在权力交接方面存在严重失误。她临终前将兵权交给吕产、吕禄,嘱咐他们:"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然而,吕产、吕禄能力平庸,未能有效掌控局面。吕后去世后,吕氏族人失去了依靠,开始惶惶不安,最终决定发动叛乱,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然而,这场叛乱迅速被齐王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联合镇压 。周勃骗取吕产的印信,进入北军军中,高呼"为刘氏者左袒",士兵哗变倒向刘氏 。随后,周勃协助刘章控制南军,并严守军门。最终,吕产被堵进厕所砍死,吕禄脑袋落地,吕氏满门被拉去问斩 。
吕后的权力交接失误,反映了她在政治智慧上的局限性。她未能预见自己死后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也未能培养出足以继承她权力的吕氏子弟。相反,她过于依赖吕氏家族,却忽视了培养其他支持者的重要性。这与她早期依靠功臣集团制衡戚夫人势力形成鲜明对比,也表明她在权力稳固后逐渐失去了政治平衡的智慧。
第三,吕后在经济政策上也存在一些失误。她对不婚女子征收重税,卖官鬻爵,两次推行货币改革均以失败告终,造成了经济上的混乱 。此外,她还大兴土木,劳役14余万男女大修长安城,加重了百姓负担 。这些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巩固了她的统治,但也为后来的经济问题埋下了隐患。
最后,吕后在思想文化方面也存在矛盾。一方面,她废除挟书律,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 ;另一方面,她又颁布了维护夫尊妻卑的《二年律令》,反映了她对传统性别秩序的维护 。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她对吕氏家族和功臣集团的态度上——她既重用吕氏家族,又不得不依赖陈平、周勃等功臣的支持。
吕后统治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吕氏家族的覆灭。她虽然为西汉初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她的统治方式和权力交接失误,也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伏笔。吕后之死,不仅是她个人命运的终结,也是吕氏家族命运的转折点。
五、吕后的历史评价:从"毒后"到"无冕女皇"吕后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从"毒后"到"无冕女皇",不同时代的史学家和学者对她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吕后单独列传,题为《吕太后本纪》,这是《史记》中唯一一篇为女性作的本纪 。司马迁对吕后既有肯定也有批评。他在《吕太后本纪》中评价吕后统治时期"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肯定了她的政治成就。但同时也记载了她残害戚夫人、杀害赵王如意等残忍行为 ,展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
班固在《汉书》中将吕后本纪改为《高后纪》,并将部分负面内容移至《外戚传》中 。班固对吕后的评价更加正面,强调了她在政治上的贡献,而弱化了她残害戚夫人等负面形象 。这反映了班固所处的东汉时期儒学已经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班固作为儒学世家的后代,对女性干政持保留态度 。
后世对吕后的评价更加复杂。一方面,她被看作"毒后",代表了女性干政的负面形象;另一方面,她又被视为"无冕女皇",代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掌握最高权力的可能性。吕后形象的这种矛盾性,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参政的复杂态度——既承认女性在政治上的能力,又对女性掌握最高权力持怀疑态度。
现代史学家对吕后的评价更加客观。他们既肯定她在政治上的贡献,又不回避她残害戚夫人等负面行为。例如,王立群在《无冕女皇吕后》一书中,系统梳理了吕后的生平与权变,结合《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还原了吕后作为复杂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剑桥中国秦汉史》也评价道:"吕后克制自己,不作自行宣布为女皇的安排。她的做法在后汉时期和以后中国的王朝几次被一个皇后所把持时被人仿效。可是她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力。"
吕后的历史评价之所以存在巨大争议,主要是因为她在男权社会中掌握最高权力的特殊性。她既要面对男性政治家的挑战,又要应对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她的成功,部分源于她对男性政治规则的精通和运用;她的失败,则部分源于她未能建立起女性统治的制度保障。
六、吕后与武则天:中国历史上两位女性统治者的比较吕后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女性统治者,她们的统治方式和历史影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异。
在权力获取方式上,吕后和武则天都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手段。吕后通过婚姻关系进入政治核心,依靠刘邦的信任和托付,逐步掌握权力 ;武则天则通过后宫斗争,从才人逐步晋升为皇后、皇太后,最终称帝。两人都利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通过情感操控和政治权谋,成功突破了性别限制。
在统治手段上,吕后和武则天都展现出惊人的残暴性。吕后制造"人彘"、毒杀戚夫人之子、分封诸吕等行为令人胆寒 ;武则天则以酷吏政治著称,如来俊臣、周兴等人,对政敌的镇压同样血腥。然而,两人的残暴性也有所不同。吕后的残暴主要针对刘氏宗室和戚夫人,目的是维护儿子和吕氏家族的利益 ;武则天的残暴则更广泛,针对所有可能威胁她权力的政敌,包括男性和女性。
在统治政策上,吕后和武则天都推行了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政策。吕后延续了刘邦的"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武则天则推行了"贞观遗风",重视农业,减轻赋税,发展经济。然而,两人的政策也存在差异。吕后的政策更加温和,注重恢复社会秩序 ;武则天的政策则更加激进,注重改革和创新。
在历史影响上,吕后和武则天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吕后开创了外戚干政的先河,为后世女性掌权提供了范例;武则天则彻底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称帝的女性 。然而,两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吕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层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的影响则更加广泛,涉及政治、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
吕后与武则天的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两位女性统治者的特殊性,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参政的复杂态度。吕后虽然掌握最高权力,但并未正式称帝,而是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武则天则彻底打破了这一限制,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对女性参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