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纵队”这个番号因为西班牙第五纵队的缘故而让不少部队对其避之不及,我军也有不少部队也是避免使用这个番号。比如西野编有7个纵队,中野编有8个纵队,华野编有13个纵队,华北军区编有11个纵队,均没有第五纵队。

不过有两支部队曾编有第五纵队,第一支是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二支是东野第五纵队。
八路军第五纵队成立于1940年8月,由八路军115师苏豫支队、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二旅、陇海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等部队合编而成,由原344旅政委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

八路军第五纵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仅仅7个月左右就编入了新四军,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后又兼苏北军区,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第三师是新四军的绝对主力师,战斗力在新四军属于第一梯队。
在黄克诚的带领下,第三师迅速发展壮大,至抗战胜利时,第三师从成立之初的9个团扩编到32个团,后黄克诚又率第三师主力北上,当然也留了部分部队在山东。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第三师发展成为东野第二、六、七、十二纵队及华野第十一、十二纵队。黄克诚后来担任了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成为了林彪的副手,1955年黄克诚授大将,成为十大大将之一。
东北民主联军组建最早的5个纵队中是第一到六纵队,唯独缺了第五纵队,不过到了1948年5月,东野总部决定把独立第一、二、三师合编为东野第五纵队,由万毅担任司令员。

和八路军第五纵队一样,东野第五纵队存在的时间也不长。1948年8月,东野根据上级命令对各纵队进行整编,改纵队为军,东野是各野战军最早改纵队为军的野战军,东野第五纵队改编为第42军,万毅继续任军长。
万毅是东北军出身,早年先后就读于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第4期步兵科、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长期在少帅张学良身边工作,曾担任过张学良的副官,29岁出任东北军第627团团长,是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

后出任新111师师长,1944年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万毅继续任支队司令员,后滨海支队改编为东北挺进纵队,在万毅的率领下挺进东北,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前身)。
抵达东北后,万毅先后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七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司令员、第42军军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1955年授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