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宾国家海事委员会副主任亚历山大·洛佩兹向媒体宣布,菲律宾方面已将其在南海的所谓“巡逻区域”扩大了两倍。

然而,这项由菲律宾军方、海岸警卫队和渔业水产资源局联合开展的行动,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如果仔细推敲其公布的数据,就不难发现,这场高调宣传的“扩大巡逻”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数字游戏。
菲律宾国家海事委员会披露,过去一个季度,13艘来自武装部队和海岸警卫队舰艇以及渔业和水产资源局另有14艘舰艇,参与了行动,累计海上作业时间9784小时。
如果仅从表面来看,这个数据似乎可观,但如果仔细算一下,就能发现其中有很多问题。
比如我们如果将9784小时,分摊到27艘主力舰艇上,那就是平均每艘舰艇的任务时间只有大约为362小时。
以一个季度90天计算,平均每艘舰艇,每天在海上活动的时间,差不多只有4小时。
而这样的出勤强度,要实现“多倍巡逻区”的覆盖,简直就是吹牛不打草稿。
而且这种计算方式,还将船舰的不同状态。都计入了“巡逻”范畴。

比如舰艇在海上低速徘徊、锚泊待机的时间,是否都被他们包装成了有效的巡逻行动?
而且菲方公布的航行里程超过77006海里,这个数字听起来好像很长。
但如果将其分摊到27艘舰艇上,每艘舰艇季度航行里程大约2852海里,日均航行大约只有31海里。
而以南海广阔的面积来看,如果想要实现有效的区域覆盖,不仅需要航行距离,更要有质量的巡逻密度。
如果将77006海里平铺在广阔的南海海域,这种覆盖密度显然相当有限。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海上巡逻不是什么简单的“打卡签到”,而是需要具备持续监控、快速反应的能力。
但菲律宾这种简单的里程叠加,反而只能暴露了其海上力量建设的不足。
此次行动号称是菲律宾军方、海岸警卫队和渔业水产资源局的“联合行动”。

但细看部署,仅仅只是8艘军方舰艇、5艘海岸警卫队舰艇,再加上渔业局的14艘舰艇,这种简单的数量叠加,能形成什么效应呢?
说白了,一艘商船在南海航道上走一圈,也能走出很长距离!
更何况,军方舰艇注重作战能力,海警船艇侧重执法任务,渔业船只更是以渔业保护为主要职能。
菲律宾把这些船舰通通算在一起加数据,显然就是为了拼凑数据,而进行的“滥竽充数”。
至于空中力量方面,菲方5架飞机季度总飞行时间245小时,平均每架飞机每周飞行不足4小时。
这样的空中监视能力,要在广阔的南海实现有效监控,无异于天方夜谭。
毋庸置疑,菲方大张旗鼓宣传的“多倍巡逻区”,在中方的“尽在掌握”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了实力上的差距,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南海策略:一方热衷于制造舆论声势,另一方则保持着实质性的掌控能力。

值得玩味的是,当被问及扩大巡逻是否是对中国建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回应时,菲方官员表示正在“等待上级部门的指示”。
这种模糊表态背后,折射出菲方行动的仓促与缺乏周密规划。
菲律宾此次高调宣传“扩大巡逻区”,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其目标受众不仅是中国,更是国内民众和特定的国际观众。
通过夸大海上存在,菲律宾政府试图达到三个目的:在国内塑造“强势维权”形象,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力;
向特定域外国家展示“抗中”姿态,争取更多支持;
在国际上制造“受害者”叙事,博取同情。
然而,这种数字游戏无法改变南海的力量对比现实。
真正有效的海上存在,建立在持续投入、体系建设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而非简单的数据包装。
南部战区“尽在掌握”的回应,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的实质——在绝对的实力和战略定力面前,一切虚张声势都不过是南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

经过层层数据拆解,菲律宾所谓“巡逻区扩大两倍”的真相已经浮出水面。
这不是实力的飞跃,而是统计的魔术;不是真正的海上力量提升,而是精心设计的政治宣传。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战略定力。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强调的,中方将继续依法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和权益,同时愿与菲方通过对话协商妥处涉海分歧。
数字可以包装,言辞可以修饰,但战略实质不会说谎。当潮水退去,才能真正看清谁在真正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谁又在制造无谓的紧张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