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聪明人,已经开始逃离朋友圈了

文/叶飞飞yff图/源于网络认识一个姑娘,她以前最喜欢发朋友圈,一天至少发10条动态。吃个早餐有精致摆盘,上下班路上拍的

文/叶飞飞yff

图/源于网络

认识一个姑娘,她以前最喜欢发朋友圈,一天至少发10条动态。

吃个早餐有精致摆盘,上下班路上拍的天空小草,和闺蜜朋友聚会的热闹场景,以及工作加班后的吐槽,等等。

可以说,她的每条朋友圈,都配有精心修过的图片,字里行间也夹杂着满心被看见的期待。

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朋友圈渐渐安静了,从日更变成周更,最后只剩下一条横线。

其实,以前的朋友圈,几乎是我们记录生活,连接亲朋好友的窗口,不发条动态,感觉一天就少了点仪式感。

可是,如今的人,越来越不想发朋友圈了,要么设置三天可见,要么不再更新,甚至干脆屏蔽了部分联系人。

朋友圈,成为了当代成年人的大型沉默现场。

说到底,聪明人,已经开始逃离朋友圈了。

一、熟人关系复杂,顾忌太多

记得刚使用朋友圈时,列表里几乎都是知根知底的朋友,发动态无需设防。

那时发朋友圈,吐槽一件事,分享一段文案,拍个照什么的,收获的都是真心的回应。

可是,随着生活圈子的扩大,朋友圈渐渐变成了大杂烩。

里面有朋友同事,有领导和客户,还有各种亲戚长辈,甚至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

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让朋友圈的分享,渐渐变成了一种精神内耗。

可以说,如今发一条朋友圈,考虑的东西太多,早已失去了意义。

很多时候发一条朋友圈,总是怕领导觉得自己工作态度不好,担心长辈误会自己,不想同事朋友过度解读朋友圈造成误会,更怕客户质疑自己的专业度。

这样一来,原本轻松的朋友圈记录,变成了小心翼翼的表演。

可能,朋友圈的每一张配图,写的每一句话语,都需要权衡利弊。

甚至,发出去又撤回,总觉得哪里不妥,来来回回弄了很久,结果还是没发出去。

正是这种无形的社交压力,让人越来越累,最终逃离朋友圈。

朋友周先生,以前每天都会发朋友圈动态。

不过,自从升职后,他的朋友圈就彻底静音了。

有一次,他发了一条周末出游的动态,配文写了句“逃离工作,享受大自然”。

结果,刚发出去,就收到了领导的点赞,他一下就慌了神,生怕领导觉得他工作态度不端正,于是赶紧删了动态。

还有一次,他连着加班了一个月,发朋友圈吐槽了一句“加班好累”,结果上司发私信让他注意言行。

几次下来,周先生彻底没了分享的兴致,感觉发一条朋友圈,要想半天,还要担心得罪谁,让谁误会,太心累了。

最终,他想通了,与其这么累,不如不发朋友圈。

还有个姑娘,结婚后把公婆,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都拉进了朋友圈。

平时,她最喜欢在朋友圈,发点穿搭和旅行的动态。

不过,每次她发出去,都会被长辈说教太暴露,或是被数落又乱花钱。

后来,她直接屏蔽了所有亲戚,只对少数好友开放,再也不想发朋友圈了。

所以,朋友圈里的人越杂,社交压力就越大。

真正聪明的人,渐渐逃离了朋友圈,没有了朋友圈社交的负担,反而过得更加自在。

二、手机成工作必备,没了隐私

你发现没有,手机已经成了移动的办公设备,里面加了无数个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平时,客户、领导随时可能发来消息,就连下班了,也不得安静。

朋友圈,渐渐失去了最纯粹的私人属性,变成了工作展示区,一点隐私都没有了。

很多时候,发一条出游的动态,客户可能会觉得你很闲,质疑你对工作不够投入。

偶尔发一句情绪低落的文案,领导又会觉得你心态不好,导致对你的评价不好。

就算发一张和朋友聚会的照片,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捕风捉影,说你搞圈子,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也因此,一旦手机绑定了工作,朋友圈就再也不是单纯的私人空间。

可能,你发的每一条动态,都将和工作挂钩,最后只能选择少发或不发。

很多人逃离朋友圈,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工作,侵占自己生活的全部。

同事沈小姐,做互联网运营的,手机里加了上百个客户和合作方。

刚入职时,她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从来不顾忌什么。

直到某天,发的一条朋友圈,让她彻底改变了想法。

那天,她下班回去快晚上十二点了,随手发了条“加班到深夜,累惨了”的动态。

结果,领导看到后,第二天就约谈她,说她抗压能力不行,心态太消极。

从那以后,沈小姐的朋友圈,就只剩转发的工作内容,私人动态全部删除,果断逃离朋友圈了。

还有邻居家的女儿,是一名老师,加了很多学生家长。

有几次,她发和闺蜜出去旅行的朋友圈,没想到收到很多家长私下的议论,说她怎么总出去玩,是不是不关心教学,对学生没责任心?

最让她无语的是,有一次她发了条吐槽“假期太短”的动态,竟然被某个家长截图发给了校长,说她工作态度不端正。

几次下来,她直接关闭了朋友圈动态,再也不发任何动态了。

所以,自从手机成为了工作的必需品,朋友圈就再也找不回当初的纯粹了。

很多人之所以逃离朋友圈,并不是逃避工作,无非是在守住自己最后的隐私和边界。

三、内心足够安稳,不再刷存在感

年轻时发朋友圈,总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多数为了找点存在感。

因此,只要发朋友圈,都会精心修图半小时,配文也要纠结半天。

而且,发送后,每隔几分钟,就刷新一次,看看谁会点赞,谁留言评论。

有人夸就开心,没人理就失落,生活的好坏,似乎全靠朋友圈的互动来定义。

不过,随着年纪增长,阅历的增加,内心也变得越来越安稳了。

这时,或许才明白,生活的幸福,不是朋友圈晒出来的,而是自己拼出来的。

一个人,有了充实的生活,有了清晰的目标,就不会再执着于别人的眼光。

毕竟,你过得好不好,不需要通过朋友圈来证明。

有个同事林小姐,以前总爱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精致生活。

比如,打卡高端餐厅,买名牌包包,去热门景点等,都会精心修图后发个朋友圈,渴望赢得别人的关注。

其实,她也很清楚,精装的朋友圈,其实很多都是假的,不过是装出来的。

只是,看到有人点赞,她内心还是会很开心。

后来,她换了一份喜欢的工作,工作几年后,不再沉迷于朋友圈的点赞了。

那时,她虽然工资不高,但很开心,过得很充实。

每天下班后,她就沉下心来学习,不断地积累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兴趣。

渐渐地,她再也没了装样子的兴致,不再发朋友圈了。

毕竟,过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最清楚,没必要装给别人看。

所以,一个人不再执着于在朋友圈刷存在感,终将会静下心来,过好自己的日子。

叶飞飞yff情感寄语:

看过一句话:真正的成熟,是从关闭朋友圈开始的。

的确,从朋友圈频繁更新,到最终默默逃离,或许就是一种成长,一种清醒。

真正聪明的人深知,逃离朋友圈里不必要的消耗,才能过得更加轻松自在。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不要被朋友圈的虚妄所裹挟。

往后余生,过好自己的生活,不张扬,不刻意。

安稳度日,自在欢喜。

END

这里是【叶飞飞情感屋】,一个专属于你我的情感树洞,希望用有温度的文字,给你带来一些心灵上的慰藉。惟愿你我在此相识相知,喜欢就请关注我吧!